■ 杨德基
账款拖欠是长期形成的顽疾。其本质是“结构性资金滞留”,通过三种模式在经济体系扩散。三种模式相互交织,导致资金循环受阻,中小微企业和农民工成为最终受害者,违背了自由市场公平竞争原则。
拖欠账款给企业和经济带来沉重打击。企业资金链紧张,不少濒临破产,只能借高利贷偿债和度日,最终仍可能破产清算,创新投入也因资金短缺大幅减少。用工规模收缩,中小企业为生存裁员,失业率上升,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投资信心受挫,企业对未来担忧,不愿扩大生产,市场活跃度降低。企业负责人心理压力大,焦虑抑郁发生率比普通人群高两倍以上,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和企业决策。
在某大项目走向破产倒闭的艰难历程后,本应有序推进的后续工程结算与报量工作却陷入了令人咋舌的混乱与黑暗之中。某企业施工的某大项目,早在七年前便已竣工完成,保修期亦早已届满,本应按照正常的工作流程和行业规范迅速、顺利地完成结算工作,为项目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然而,负责这一关键环节的草台管理班子却将其视作肆意敛财的“绝佳商机”。但凡有企业或个人需要他们出具结算书、配合报量工作,或在保修期届满、保修费挂账等任一环节,都必须向其奉上“过路费”。这一行为毫无遮掩,直白而又粗暴。若有企业不愿屈服于这种无理要求,拒绝支付这笔不正当的费用,那么即便相关手续完全符合正常流程,也会以各种理由百般刁难。他们或是故意拖延时间,对提交的文件和申请置之不理;或是无端挑刺,提出各种不合理的要求和质疑,让企业反复修改、补充材料,使得原本简单的流程变得繁琐复杂,根本无法推进。事实上,即使结算完毕,挂上账,你也拿不到钱。
许多企业因此陷入了更深的财务危机,甚至面临倒闭的风险。从市场层面来看,这种公然践踏商业道德和规则的行为,严重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使得市场信任机制崩塌。企业之间的合作很难建立在诚信和公平交易的基础上,而是充满了猜忌和恐惧,苦不堪言。与单纯的账款拖欠相比,这种行为的性质更加恶劣。账款拖欠或许只是资金层面的困境,而他们的所作所为,则是对商业社会基本价值观和运行秩序的公然挑战,其负面影响远远超出了经济范畴,亟待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并采取严厉措施加以整治。
一是预算制度刚性不足,地方政府重项目轻偿还,财政紧张时优先延迟支付工程款。二是法律执行不力,《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落实不到位,对政府部门和国企约束不足。三是信用体系不健全,拖欠行为缺乏有效信用惩戒,未影响拖欠者声誉和融资成本。四是行政干预缺位,地方政府对拖欠问题消极对待,缺乏监督,未及时解决纠纷。
近年来,中央多次强调清欠工作。2023年9月2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解决政府拖欠企业账款问题、解开企业间相互拖欠“连环套”,省级政府要对本地区清欠工作负总责,央企国企要带头偿还。但地方执行面临财政困难、历史遗留问题责任认定难、清欠标准理解不一、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导致清欠进展缓慢。
要建立长效机制,强化预算硬约束,审查项目资金来源,杜绝“边建设、边筹资”;规范合同范本,明确付款时间和违约责任;实施信用联合惩戒,限制拖欠者参与政府采购等活动;提供司法快速保障,设立纠纷“绿色通道”;采取差异化清欠策略,根据欠款主体性质制定方案;实现专项考核常态化,将清欠工作纳入地方政府和国企绩效考核。
清欠行动意义重大。短期看,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提振经济活力。长期而言,有助于优化产业链生态,促进企业诚信经营;修复市场信心,带动民间投资回暖;净化制度环境,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增强社会稳定,保障就业。
(作者单位:泰州泰元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