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2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六个必须坚持”视域下的新时代文化建设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黄玉茵

 

“六个必须坚持”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求,认真学习体会“六个必须坚持”,对理解和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与做好新时代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必须坚持人民至上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转化既体现了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也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反映出人民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坚持人民至上要积极响应人民需求。要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要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二、必须坚持自信自立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作为中国各族人民的智慧结晶,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至今的古代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独立自主是党百年奋斗历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只有坚定文化自信和自立,中华民族才能在精神层面保持真正的独立自主。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信心。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第二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三、必须坚持守正创新

 

维护文化根基、激发文化创造力、筑牢文化主体地位的核心路径,在于践行守正创新的发展理念。华夏文明之所以历经沧桑仍保持旺盛生命力,根本动力源自对传统精髓的守护与时代精神的创造性融合。这体现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文化作为观念上层建筑,受到社会存在的影响,其内容和形式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内涵意蕴,需要守正创新、与时俱进。文化创新要实现跨越式突破,关键在于矢志不渝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航向,始终筑牢精神命脉与价值内核的根基。文化赓续与演进本质上是螺旋式上升的历史进程,必须在恪守价值内核的坐标系中实现突破性变革,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这要求我们在传承文化基因的基础上催生创新形态,通过传统元素的现代化阐释与创新表达,构建起历史文脉与当代语境的有机链接。

 

四、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应并解决问题是理论研究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善于认识和化解矛盾是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东升西降”趋势显著,国际局势进入动荡变革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进入关键攻坚阶段,我们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又拥有新的战略机遇。在此背景下,“西方中心论”者将地理上的东西方之界扭曲为文明高低之别,推行文化霸权主义。时代难题的出现对理论研究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从古至今,古今中西关系始终是重要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传统的现代转型使“古今问题”与“中西问题”交织,中国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需处理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坚持问题导向,不仅要发现问题,更要积极解决问题。“第二个结合”,成功化解了传统与现代的紧张关系,实现了思想解放和传统与现代的相互成就,造就了有机统一的文化生命体,为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新的文化形态。但面向未来,文化发展仍任重道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把握多元一体的发展大势,在时代进程中践行“两个结合”并继续开拓创新。

 

五、必须坚持系统观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系统擘画“五位一体”发展架构,协同实施“四个全面”战略框架,始终将经济发展置于核心枢纽,促进物质积累、政治建设、精神塑造、社会进步、生态保护多维并进,持续深化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探索实践,为人类文明演进注入新型范式。系统观念要求全面、整体的发展:既要注重经济与精神文化的协同发展,如乡村振兴中的文化赋能实现多维价值;又要坚持文化发展的社会效益优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文化强国建设是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和整体性协同推进,推动文化繁荣与强国建设全过程的有机统一。

 

六、必须坚持胸怀天下

 

中华文明自古便蕴含“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开放包容精神,强调交流互鉴,而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利益交融、命运与共,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习近平总书记以全球视野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倡导全球文明倡议,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合共生”理念的现代诠释,又通过文化交流彰显了文化自信。文化具有多样性,各民族文化各有独特价值,只有交流互鉴才能形成人类文化百花园。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升国际传播力,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做到“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用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例如,2025年春节档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成功走向世界,既以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又吸收国际先进制作理念,成为中华文化参与全球文明共建的缩影,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文化维度的注解。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