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段文洁 杨家辉 高彩霞
在内蒙古广袤的钢铁森林中,有这样一位“设备医生”:他手持万用表把工业脉搏,用代码写中国智造的基因。从青涩学子到“双高”领军人才,陈亮用十八年光阴在北疆大地写下“硬核答卷”——突破12项进口设备技术封锁,创造超2000万元经济效益,让中国特种钢锻造精度挺进“微米时代”。
创新突围 破茧成蝶
面对“卡脖子”技术难题,陈亮总能在钢铁洪流中劈出创新航道。他牵头打造的智能炼钢“数字大脑”,将Ni、Cr等微量元素控制精度锁定在0.01ppm级,如同给炼钢系统装上智慧神经,让超高压聚乙烯反应器的“血管”——直径仅80mm的特种钢管,在1800吨精锻机的“铁拳”下完美成型。这项突破不仅使我国跻身全球三甲,更让国防装备研发赢得关键“材料话语权”。
当价值上亿的进口电渣炉频繁“罢工”,陈亮带领团队破译了设备控制系统的“达芬奇密码”。他们绘制的伺服系统“经络图”,终结了外方技术垄断,每年节省800万元维修费。工友们说:“陈工手到病除的本事,让‘洋设备’学会了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智造攻坚 数字赋能
在熊熊炉火前,陈亮是“温度魔术师”。他独创的PID炉温控制法,让工业炉窑在±8℃的精度间起舞,相当于在足球场上精准定位一枚硬币。这项技术每年为企业省下200万元能耗成本,更让特种钢退火合格率跃升30%。
面对200余项设备改造攻坚战,他主导的国产化升级如同“钢铁外科手术”:将进口电弧炉核心部件替换为自主研发模块,性能提升15%而成本直降40%。团队统计发现,这些改造创造的效益可装满50节火车皮的特种钢材。
薪火相传 锻造铁军
作为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军人,陈亮独创“理论-实战-创新”三阶育人体系。他编写的《特种设备电气维修宝典》被青年技工称为“钢铁圣经”,127个经典故障案例库更成为破解设备顽疾的“百宝箱”。如今,他培养的20余名高徒已成长为技术骨干,其中12人获评高级技师,团队斩获“全国工人先锋号”殊荣。
“每台设备都是待唤醒的巨人,我们要做那个递上火种的人。”手握发明专利证书的陈亮,此刻正沉浸在新战场——特种钢智能孪生系统的研发中。在他身后,数控机床的荧光屏闪烁如星,映照着中国智造向上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