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6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全国劳动模范苏耜同:“蘑菇先生”的“中国菌事”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4-1 1.jpg

●苏耜同与技术人员探讨蘑菇种植技术。

 

 闫盛霆  / 图

 

五月的淄博,气候宜人。对于国内蘑菇生产领军企业的山东七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苏耜同来说,工作节奏是明显加快了。

“获得全国劳动模范不仅仅是荣誉,更是激情和动力。因为我更看重的是‘劳动’二字。”73岁的苏耜同,依然每天早晨六点半准时出现在办公室里,谋划着一天的工作,勾画着公司的未来。

“只有大胆试,努力闯,务实干,公司的天地才会越来越宽广,公司的业绩才会成几何倍增长。”苏耜同说。

“名”中注定,一生与农业结缘

苏耜同的“耜”字,是古代的一种农具称谓。“阴差阳错,也是‘名’中注定,一‘世’与农业结缘。”苏耜同诙谐的话语,透出一种朴实与自信。

苏耜同从12岁开始在七河村务农,无论是小队会计、第四生产队队长、村副大队长,还是乡办企业厂长、乡公司工业股股长、村大队大队长、村书记,但他的心始终惦记在农业上。

“我是农民,就要成为农民致富寻路探路的先锋。”这是在今年4月28日举行的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苏耜同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后,在省市区接连举行的座谈会上,他发自内心深处的肺腑之言。铿锵有力的话语中,透出的是坚定与自信。“在全国100个地市建立香菇工厂、在全球100个国家建立香菇生产基地,是我们公司为之奋斗不懈的追求与目标。”

从七河到七十多个国家

偶然的巧合,其实是心血付出的必然结果。七河村,因有七条河流经村域而得名,是普通的再普通不过的一个小村落。如果没有苏耜同,在中国的版图上很难找得到它。然而,因苏耜同的“蘑菇”坚守,七河村不仅在国内扬名,还在全球70多个国家声名显赫。

“在国内,蘑菇价格是个‘拦路虎’,因为大多数人并没有认识到吃蘑菇对健康的好处。而在发达国家,蘑菇的价格比肉还要贵呢。”面对国内蘑菇市场低迷,山东农业大学一位教授的话,再次让苏耜同“重燃战火”。2005年,苏耜同注册的第一个国外公司中韩农产品株式会社在韩国忠清南道成立,并建起了香菇种植农场,这也是山东省首家在国外成立的民营农业企业。

然而师出不利,因经验不足,菌棒全部“腐烂”在货轮上,损失近百万元。痛定思痛。在山东农业大学专家教授的支持下,能调温可控的专用冷藏集装箱问世,解决了菌棒航运难题。从此,“国内发菌、国外出菇、鲜菇就地上市”七河生物模式诞生,开辟出一条农业产业化新路。  

2014年,借国家“一带一路”东风,苏耜同带领公司开启了共建“一带一路一菇”融通之路,通过输出人才、技术、设备等优势资源,把中国香菇带到了亚欧、非洲等“一带一路”上的多个沿线国家。目前,七河生物已在韩国、美国、日本、波兰等建成10个子公司,七河村的村民也从小山村走出国门,到国外做出菇技术员,成为“洋教头”。

公司在波兰设立“欧洲事业部”并建成自主出菇基地后,依托波兰欧洲蘑菇生产中心的区位优势,辐射俄罗斯、乌克兰、西班牙、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捷克等周边国家。目前,菌棒产品出口到世界70多个国家,占全国菌棒出口市场的60%以上,成为农业农村部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

苏耜同也赢得了“蘑菇先生”的美誉。

菌种报国,扬产业之威名

16年的村党支部书记的探索,使他寻到了一条带领村民致富增收的“香菇路”。1988年,苏耜同当选七河村村书记,带领村民探索致富路。他先后带领村民办液化气站、陶瓷厂,种苹果栽石榴,1995年就把七河村打造成了淄川区第一个蔬菜大棚百棚村。技术的缺乏,使他“跌倒”过多次。比如说,苹果耐旱,而他们村地处低洼,坐果率低。石榴怕冷,冻死的不计其数。

致富的路在何方?

1998年4月,当地政府组织的一次外出考察,占地少、投资少、见效快的香菇种植“颠覆”了苏耜同的“致富梦”,并在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当年8月,他就请来技术员,在村中建起了30个蘑菇大棚,成为远近闻名的“香菇第一村”“穷村”的帽子被彻底摘掉了。

“制约公司发展的最大瓶颈就是菌种,菌种好,不仅产量高,品质更有保障。品质好了,价格更不是问题。”为此,公司在2005年就成立技术研究中心,斥巨资、引人才,之后又与山东农科院、上海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专门成立七河生物技术研究院,引进博士章炉军担任院长、公司科技副总经理,并建立实验基地。公司每年投入2000万元,开展香菇杂交育种研发项目等核心技术攻关,先后研发出“七河2号”“七河3号”“七河9号”等多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菌种,并从日本、韩国及国内收集主栽及野生香菇种质资源168份,各品种资源500多份,建立了省内唯一一家液氮食用菌菌种保藏中心。通过对收集的香菇菌株进行基因重测序,开发插入缺失及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子标记用于早期筛查,提高了育种筛选效率。

目前,公司成为国家食用菌战略联盟标准化生产研发基地、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科技部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示范基地、省级食用菌博士工作站等,承担国家、省、市科技项目33项,荣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神农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得国际发明专利3项,国家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申请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保护权26项,攻克了香菇菌种长期依赖国外进口的“卡脖子”难题,让香菇菌种有了“中国芯”。

乡村振兴,惠及父老乡亲

实践出真知。在食用菌行业中“摸爬滚打”了若干年后,苏耜同的嗅觉始终是敏锐的。他深知,出菇技术薄弱、受季节影响大、抗风险能力差,是香菇传统生产中“大而不强”的问题。为此,他积极探索“现代化大农业”为指引,构建食用菌产业经得起风浪冲击的新发展格局。

2020年,苏耜同在淄川建起了全球第一个香菇生产智慧化工厂西楼工厂,实施“智慧七河创新工程项目”,研发上线全球领先的香菇菌棒智能生产线,同时将传统大棚升级为数字化大棚,建立健全了从菌种到鲜菇产品的完整数字化生产体系,生产效率提高4倍,运营成本降低 30%。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打造“七河AI智慧平台”,通过数字赋能提升生产标准化水平和产品品质。企业由智慧化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先后在山东、江苏、安徽建成7个智慧工厂,实现年产菌棒1.5亿棒,鲜菇1亿斤,实现工业产值9亿元,带动2200多人就业,国外基地招收“洋打工”150多人。

新菌种因肉厚、生长周期短等特点,颇受菇农青睐,覆盖全国蘑菇产区,每年销售菌种2000多万袋,可制作菌棒8亿棒,带动6万多人种香菇致富。

“依靠国内稳固的供应链及国际资源整合能力,不断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打造国际化‘七河’品牌,逐步构建行业多品类供应链平台,为全世界消费者提供更健康优质的食材,把‘小蘑菇’做成‘大产业’。”苏耜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