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设银行茂名市分行与东华能源碳纤维项目银团贷款签约仪式举行。 邹祥亮/摄
●茂名在滨海新区规划建设101平方公里的零碳产业园。
■ 邹祥亮 本报记者 赵健
位于茂名零碳产业园的东华能源T1000万吨级碳纤维项目迎来重大利好,项目建设稳步推进,项目融资也取得重大突破。
5月9日,广东省发改委网站发布《广东省能源局关于东华能源(茂名)碳纤维有限公司万吨级碳纤维项目节能报告的审查意见》,意见指出:项目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和建设方案符合国家相关节能法规及节能政策的要求,原则同意该项目节能报告。这标志着总投资37.37亿元的万吨级碳纤维项目正式通过节能审查。
与此同时,5月9日下午,中国建设银行茂名市分行与东华能源碳纤维项目银团贷款举行签约仪式,该项目在融资方面取得关键突破,一次性获得大规模资金支持。双重利好消息的叠加,保障了项目的快速建设,为万吨级碳纤维项目实现“2025年底前全线试产”目标注入强劲动能。
节能审查高标准通过
银团贷款破解资金瓶颈
碳纤维是一种高性能材料,在航空航天、交通运输、新能源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东华能源T1000万吨级碳纤维项目总投资37.37亿元,于2024年5月开工建设,实现了同年签约,同年开工的“茂名速度”。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建设完成后可实现年产能4800吨高性能碳纤维,其中聚丙烯腈粉料自给自用。
根据广东省发改委的审查意见,东华能源碳纤维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年产9600吨高性能碳纤维及4万余吨聚丙烯腈粉料生产线,涵盖聚合、纺丝、碳化等核心工艺。项目采用山东大学和国内其他科研机构发明的在全国领先的水相沉淀聚合干喷湿纺两步法技术,由于高性能碳纤维生产线必须连续运行,不能拐弯,也不能上下楼,建成后将成为全国单线最长(500米),也是目前全国生产速度最快的碳纤维生产线。
在能耗控制方面,项目年综合能源消费量被严格限定为不高于9.86万吨标准煤(当量值),其中碳纤维单位产品能耗不高于2.38吨标准煤/吨。这一指标不仅优于国家行业标准,更体现了项目对绿色制造的追求。审查意见特别强调,企业需优先选用能效领先设备,建立全流程能源管理体系,并通过全省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实现动态监管。
据了解,中国建设银行是本次银团贷款的牵头行。建行广东省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张雪峰表示,将充分发挥分行在金融产品、跨境服务及风险管理方面的专业优势,为项目提供全方位、定制化的综合金融服务。
“此次银团贷款的成功签约,是政银企协同的典范,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福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裁、东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王铭祥表示,项目采用“自建+银团支持”模式,既保障了建设效率,又通过金融工具分散风险。东华能源有信心在各级政府和银行的大力支持下,将碳纤维项目打造成为行业标杆,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培育新质生产力
南方油城转型再添引擎
茂名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南方油城”,近年来重点推进茂名石化升级改造项目建设,积极申报建设国家零碳园区,加快推进碳纤维、丙烷脱氢、丙烯酸、华南钛谷、欣旺达、马店河新型储能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加速“五链共建”向“多链共建”拓展,构建具有茂名特色的“3336”现代化产业体系。
茂名市政府更将该项目列为零碳产业园核心项目,推动形成“丙烷-丙烯-丙烯腈-碳纤维”全产业链闭环。茂名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梁荣杰在签约仪式上指出,东华能源碳纤维项目作为茂名零碳产业园下游产业链的关键一环,投产后将加快形成“丙烷-丙烯-丙烯腈-碳纤维”的产业链闭合,东华能源项目达产后,预计可满足国内高端碳纤维需求,直接带动茂名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从而推动茂名从“南方油城”向新材料产业转型,开辟茂名乃至广东新材料产业的全新赛道,助力茂名从传统石化基地向“3336”现代化产业体系跃升。该项目建成后预计未来三年可拉动上下游投资超百亿元,对培育当地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据了解,东华能源碳纤维项目一期建设全面推进,碳化车间、纺丝车间、碳丝暂存库、原丝暂存库的厂房主体已全部完成,碳化车间设备基础已全部完成,马上进入安装阶段,项目总体钢结构累计完成80%。争取今年10月份碳化工段试产,今年底前全线试产。
值得注意的是,项目选址茂名零碳产业园,通过丙烷脱氢副产氢能实现能源循环利用,与园区内欣旺达储能、马店河新型储能等项目形成协同效应。这种“产业+零碳”的模式,为广东探索绿色工业转型提供了新范式。
从节能审查的严格规范到银团贷款的创新支持,该万吨级碳纤维项目展现了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技术与资本的双向赋能。随着年底试产节点的临近,这一标杆项目不仅将改写国内碳纤维产业格局,更在“双碳”目标下,为传统工业城市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路径。当500米长的生产线开始运转,“南方油城”向“东方碳谷”的蜕变故事也将翻开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