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9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党建引领下的天目山自然教育实践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黄澄翠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在这一背景下,自然教育不仅是生态保护的实践延伸,更是培育全民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载体。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天目山保护区”)作为浙江省第一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探索出一条“管理机构主导、民企联动、高校联盟”的自然教育新模式。天目山保护区十年的发展历程,不仅展现了生态保护的丰硕成果,更凸显了思想政治工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一、党建引领:筑牢自然教育的“根”与“魂”

天目山保护区的自然教育实践,始终以党的领导和政策方针为根本遵循。天目山保护区管理局坚持“严格管控、严格审批、严格教学”的原则,出台《自然教育管理办法》《教学实习管理办法》等制度,划定专门区域开展活动,确保生态资源在科学承载范围内有序开放。2024年,《天目山自然保护区条例》的出台,更是从法治层面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保障。

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发挥了关键作用。保护区通过主题党日、专题学习等形式,强化党员干部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解,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例如,围绕世界环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日等重要节点,保护区组织党员志愿者开展科普宣讲,拍摄《天目山生物多样性》宣教片,制作《自然教育手册》等读物,将生态保护与思想教育深度融合。据统计,保护区年均接待公众19万人次,累计出版科普专著48部,发表论文200余篇,以科学数据传递生态价值,以红色力量凝聚社会共识。

 

二、多元协同:打造自然教育的“生态圈”

自然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多方参与、协同共治。天目山保护区突破传统管理模式,构建“政府主导—民企联动—高校联盟”的多元合作体系,形成了“输血”到“造血”的良性循环。

1.政府主导:从“科研高地”到“公众课堂”

天目山保护区依托独特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育优势。保护区建成自然博物馆、生物多样性展厅等宣教设施,研发《天目山动植物志》等课程体系,并培养专职自然教育师12人、兼职宣讲员36人。天目山保护区通过开放科研数据和成果,让公众近距离接触“全球仅存的5株野生天目铁木”“全球最古老的银杏林”等珍稀资源,使生态知识从实验室走向大众。

2.民企联动:从“单打独斗”到“共生共赢”

2016年,天目山保护区引入第三方机构“大地之野”自然学校,开创了政企合作新范式。面对场地、师资、课程等难题,天目山保护区主动提供政策支持、科研数据和技术指导,帮助企业打造出覆盖森林、海洋、沙漠等400多个主题的课程体系。如今,“大地之野”已从一间自然教室发展为辐射全国10余地的自然教育基地,年均服务师生2万人次,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3.高校联盟:从“点状科研”到“系统平台”

在浙江省林业局指导下,天目山保护区联合60余所高校成立“华东地区大学生野外实践教育基地联盟”,打通科研教育与自然教育的界限。通过设施共用、师资共享、课程共建,高校专家走进自然课堂,学生参与科研实习,形成了“科研教育更自然,自然教育更科学”的互动格局。每年5000人次的师生实习,不仅为天目山保护区注入专业力量,也为社会培养了兼具科学素养与生态情怀的新时代人才。

 

三、价值引领:培育生态文明的“新公民”

自然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育公众的生态价值观。天目山保护区的实践表明,这一过程需要从知识普及、情感共鸣到行动自觉的层层推进。

1.知识普及:以科学精神夯实认知基础

天目山保护区通过“沉浸式”教学,让公众在观察古树群落、记录昆虫行为中理解生物多样性价值。例如,《灯下昆虫实习手册》课程引导青少年夜间观察昆虫,激发科学探索兴趣;珍稀植物园中的互动展板,用通俗语言解读“模式标本产地”的科研意义。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使生态知识不再抽象,而是成为可触摸、可感知的生活体验。

2.情感共鸣:以文化浸润唤醒生态情怀

天目山保护区深挖“大树王国”“物种宝库”的文化内涵,通过摄影展、生态诗歌创作等活动,将自然之美转化为情感共鸣。2023年,保护区举办“天目山征文作品大赛”,展出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200余件,用艺术语言传递保护理念。这种文化浸润,让公众从“知道”升华为“热爱”,从“旁观者”转变为“守护者”。

3.行动自觉:以实践参与凝聚社会合力

天目山保护区鼓励公众参与生态保护实践。例如,组织社区志愿者参与古树保护、垃圾清理等活动。2024年,天目山保护区发起“净山行动”,累计吸引3000余人次参与,清理保护区周边垃圾近吨。这些行动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更让公众在实践中深化责任意识,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生态文明建设格局。

 

结语

自然教育是通往生态文明的心灵之桥。天目山保护区的十年探索证明,自然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播,更是价值观的塑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多元协同、科学普及和情感共鸣,我们能够架起一座连接人与自然、科学与社会的桥梁。这座桥梁,既让公众在自然中感受生命的力量,也让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未来,天目山保护区的自然教育新模式将为更多保护区提供启示:唯有以红色力量为引领,以全民参与为路径,才能让自然教育真正成为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持久动力。  

 (作者单位: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