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1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与创新路径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鲁力 郑紫琳

红色资源富含革命精神与价值理念,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优质资源及改革的重要驱动力。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也是传承革命精神的关键举措,能有效促进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创新,展现不同地域文化软实力。各地区高校作为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思政课是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渠道,对党的事业的长期繁荣与共产党人精神传统的传承具有深远影响。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能够有效结合两者的优势,接续挖掘红色资源时代价值的同时提高青年学子的思想政治素质,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

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利于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红色资源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教育系统与课程体系之中,不仅是文化连续性与创新性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要求。这一融合过程,不仅促进了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造性转化,还强化了思政课作为青年学生价值观培育与精神塑造主渠道的功能,为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品质的新时代接班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支撑。通过深化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中的整合与应用,充分发掘并释放其蕴含的育人潜能与价值,深化高校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确保高校思政课程的育人目标与红色资源所蕴含的精神内涵紧密相连;通过红色资源为立德树人打下坚实的精神基础,并以红色精神为引领,推动立德树人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红色资源的融入也拓展了课程思政的维度,使思政教育从课堂延伸至更广阔的文化场域,真正实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这恰恰是时代所需要的真育人,让学生真切将红色资源所蕴含的优良之德入脑入心,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新时代加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汇聚青春力量。

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利于促进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发展具有较强的时代性,需要不断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一方面可丰富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内容,促进教材改编,有助于大学生深刻挖掘红色文化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促进自身思想道德水平的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可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生动性与趣味性,如红色资源的多样化呈现形式(如影音、图片、实物等)为教学方法创新提供了可能,教师可以通过运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强化学生的课堂体验,使学生在时空不相一致的情况下也能沉浸式感受红色精神的力量,从而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利于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当代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蓬勃青春力量,承载着国家的未来与民族的深切厚望,是勇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历史重担的先锋力量。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伟大事业中,首要且核心的任务便是培育深厚的爱国情怀,运用红色资源使得思政课具有知识教育和信仰教育的双重属性。这样有利于通过情感的加持,让学生从知识的学习升华为信仰的认同,将红色资源传递的价值”“规范等植根于学生的道德认知层面,有助于增强青年对党和国家的认知与认同,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也对应当下我们愈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求。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其次要有充足的文化自信,高校是培育文化自信的主阵地,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可以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引导,助力学生树立和坚定文化自信。红色资源蕴藏深层次文化内涵、丰富的爱国主义内核,呈现出特定地区特定时代与民族的特色,对提升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价值。高校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能够让学生充分了解掌握红色资源背后的内涵,有助于新时代青年在更广阔的天地讲好中国故事。

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创新路径

协同教育主体,创新红色资源教育介体。首先要强化教师所发挥的驱动作用,努力构建起一支高素质的教学团队,思政课教师需要系统性地去整理以及挖掘地方红色资源,以这些资源作为载体,在理论教学这个环节当中,把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有机地融入进去,以此提高思政课教学的生动性与感染力,从而提升教育效果。展开来说,在教学传道、知识传授以及疑难解答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去识别并且抵制不良风气,培养他们的高尚道德情操。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正能量,树立起正气凛然、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其次,理论课程的讲述要求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把耳熟能详的红色经典转化为思政话语,讲授时有机融入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增强教学的生动性与感染力。二是构建多主体一体化协同联通机制。高校思政课教育是一个跨越校内与校外边界的综合性体系,其主体范畴涵盖了作为红色资源主要供给者的政府,以及负责思政课教学实施的高校。要持续丰富并创新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主体,有效发挥学科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作用,共建三全育人体系。这同时也对应当下大思政课建设的核心路径。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必须充分展现其引领作用。例如,可以充分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思政育人方面的主导作用,深化与各方合作以整合校内外资源,共建教学平台。同时,拓宽合作网络,吸引社会力量,将红色资源研究纳入多维度合作平台,构建稳固合作机制,优化政府保障,获取社会支持,共创开放、多元、协同的教学合作环境。三是创新红色资源教育内容和方法。教育过程既要追求内在灵魂所蕴含的深度,也要关注外在形式呈现出的美感,满足受教育者期待,让学习者在体验中既能感受到一定的趣味性,又能领悟到价值性,从而使他们在心灵深处产生共鸣,增强思想认同与归属感。思政课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坚持课程以学生为主、为学生所设计、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此,课程设计的关键就在于让学生参与,创新作为教育介体的内容和方法。在内容上,理论教学引入最新的红色文化研究成果,丰富思政课的理论内涵。在方法上,红色主题思政课教学可采用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等现代新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红色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并且引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聚焦受教育者,赋予红色资源生机。红色资源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具有历史的鲜活性与现实的生动性,能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实践场域。一是依托创新创业竞赛,促进红色资源渗透思想。在实践教学中,高校可以依托创新创业竞赛渠道,持续开创各学科新竞赛,在其中设置红色主题赛道,通过举办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的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的红色专项活动等竞赛,以赛为媒,让学生依据大主题,结合自身的兴趣选择研究项目,从而在激发教育活力的同时强化学习动力。在实施项目过程中,学生真正在了解的基础上走进红色实践地、领悟红色精神,破除先前走马观花式学习,从而培育出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生力军。二是强化活动融合,凸显红色资源隐性教育价值。发挥课后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让红色资源说青言青语,融入校园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文艺体育等活动,让学生在课后实践中传承红色基因,使思政课达到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效果。三是丰富教学载体,活用红色资源创设教育教学情景。一方面活化显性载体,鼓励学生社团组织红色主题活动,同时深化与红色教育基地合作,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学习等,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另一方面活跃隐性载体,首先优化校园设施与人文景观,将红色资源融入校园大环境,从学生食、住、行着手,如在食堂、宿舍、道路等学生生活区域可设置红色文化主题雕塑、红色文化长廊等,将红色文化元素有机整合进校园的设施与景观设计中,构建一个富含深厚红色文化底蕴的环境,以此形成一种沉浸式的文化氛围,使学生不知不觉中吸收并内化红色文化的精髓与价值,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其次,发挥教育者的人格风范作用,教育者要以身作则,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红色资源的理解和认同,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红色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实质,成为学生的榜样和引领者。

拓展教育环境,活化红色资源思政教学。一是打破虚实壁垒,构建立体式实践教育模式。当算法渗透至教育领域时,展现了极大的互动潜力。高校网络教学应强化数字赋能,增强网络传播活力,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一系列红色教育产品,如红色文化APP、红色文化VR项目等,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红色资源,从平面叙事到立体场景,采用第一人称的感知角度,深入理解并掌握教育内容,以新式生动的方式呈现红色资源,致力于重塑学生与教育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二是优化高校思政课教学全过程网络基础设施配置。课前针对思政课内容丰富、历史背景深厚的特点,开发一套集合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的红色资源数字化备课系统,为教师提供便捷全面的备课素材。课中引入数字化工具,利用雨课堂、学堂在线等平台,营造活跃包容的课堂氛围。课后构建集红色视频、在线测试、学习社群等功能于一体的学习资源库,内容涵盖课程重点难点解析、时事热点分析等,有效延长学习链条,拓展学习场域。三是加强红色资源信息系统深度整合,搭建教学共享平台。首先,建设红色文化资源大数据库,整合分散在各历史时期纪念场馆的红色文化数字资源,为红色资源进一步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添砖加瓦。其次,提高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和建设水平。一方面可促进红色资源的数字化转换和科学化运用。有关部门可组织专门机构或委员会负责,在对现有红色文化资源深入收集和分类整理基础上,对革命文化资源进行信息化开发与利用工作。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深挖与大数据技术融合应用,提升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水平,构建有安全保障、信任保障、权益保障的信息共享机制。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