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1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的国际比较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李露露

从国际视角来看,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调整高等教育与就业政策已成为一种普遍趋势。各国政府纷纷采用毕业生就业政策作为推动和保障就业工作的重要手段。在此背景下,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领域的成功经验,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就业政策改革路径,对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背景下的就业质量而言,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

促进需求政策的国际比较 

第一,创造就业岗位的比较。在美国和中国,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均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直接的财务支持,而日本和德国则更侧重于通过融资和税收优惠来刺激中小企业的发展。德国的双元制教育和日本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都强调了实践经验的重要性,而美国和中国则通过校企合作和创业培训来实现类似的目标。各国推行的创业促进措施皆以减少创业障碍、提升创业成功率为目标,不过其具体方法各异。美国通过SBA提供广泛的资源和指导,日本和德国提供融资和税收优惠,中国则结合了创业贷款和孵化基地的支持。虽然各国在具体措施和政策工具上存在差异,但都在积极促进中小企业的成长,以此来增加就业机会,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这些政策不仅有助于高校毕业生获得实践经验并提升竞争力,也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最终推动了经济的整体增长。

第二,鼓励自主创业的比较。在创业教育领域,美国拥有超过20年的发展历史,众多高等教育机构已将创业研究与教学视为其战略核心及竞争优势的一部分。例如,哈佛商学院将其必修课程普通管理学重新命名为创业精神管理学,以强调对创业精神的培养。与此同时,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提供了多达二十四门与创业相关的课程,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学习选择。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与创业激励措施的结合,不仅有助于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还激发了大量大学生参与创业的热情。日本的创业教育课程非常强调跨学科整合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不同专业的知识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相比之下,德国则更强调实践与理论结合,特别是在职业教育中,强化了通过实习和项目合作来提升学生的实操经验。中国的创业教育则更加制度化,以政策驱动的方式推动创业课程的普及,并注重系统的指导与服务。

促进供给政策的国际比较

第一,调配人才合理流动的比较。美国政府与日本政府采取宏观层面的调控手段,引领毕业生流向国家所指定的区域进行就业。例如,美国政府为从事公共服务领域的学生贷款借款人提供了贷款豁免政策,某些州和地方政府为在特定地区工作的毕业生提供地方税收减免或免除学费。而日本政府为在特定区域工作的毕业生提供资助和补贴,加大对地区人才市场的刺激。德国政府通过设立区域发展基金,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基金主要用于改善交通、教育和医疗等基础设施,吸引企业在这些地区投资。中国政府通过选调生政策,选拔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农村地区任职,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帮助提升当地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第二,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比较。美国的职业培训相对灵活,注重学生个人的主动性和市场导向,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模式多样,包含注册学徒制、暑期实习等。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参与的项目,强调实践经验在求职过程中的重要性。日本注重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学生实习一般安排在毕业前,企业在选拔实习生时更加注重学生的长期潜力和人际素质。培训项目往往是短期集中型。德国实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培训有效结合,学生必须在合作企业中完成规定的实习时长,培训过程结构化且系统化,适合职业生涯的长期规划。中国通过实施一系列青年就业能力提升项目,如求职能力实训营、学徒制培训等,来加强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和求职能力训练。这些项目组织青年参与模拟面试、简历诊断、职业规划等互动教学,以及企业参观、行业调研等体验活动,从而提升他们的求职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促进供需匹配政策的国际比较

第一,就业信息服务的比较。为了保证毕业生就业信息的及时更新,美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和配套措施。其中包括系统地收集企业需求与毕业生供给的数据,并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将结果向公众发布。此举不仅使供需双方能够快速获取必要信息,也显著提升了就业市场的运作效率。与此不同,日本政府通过建立分类明确的就业服务机构体系,针对高校毕业生在求职各阶段的不同需求,提供了更为精细化的帮助与支持。相较于美国侧重市场驱动的策略,日本则更倾向于采取直接干预的方式,向毕业生提供个性化的援助与支持,以满足其多样化的需求。德国政府有效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成功地将来自国家、地方及学校等多方面的就业数据集成至一个综合性的统一平台之上,进而实现了就业信息资源的网络化、一体化管理。这种管理方式不仅提高了信息的传播效率,也使得毕业生能够更方便地获取到各类就业信息。我国政府同样致力于促进毕业生与职业的融合,在就业信息服务方面,我们应结合实际情况,吸收美国、日本和德国三国的共同点与各自的特色做法。通过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提升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以提供更为精准和即时的就业信息,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毕业生的职业发展。

第二,就业指导体系的比较。美国、日本、德国和中国在高校就业指导体系上各具特色。美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全方位的职业咨询服务、丰富的实习机会和创业支援,帮助学生紧密跟踪就业市场趋势并提升求职技巧。日本注重提供系统性的求职指导。在大学期间,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由校内的相应部门负责执行。如果毕业时仍未找到工作的学生,政府部门会对他们提供就业支持,这项工作从大一新生入学时开始,一直持续到毕业后的一年。而我国的高校普遍认为就业是大四学生考虑的问题,与大一、大二学生没有什么关系,相应的就业指导工作一般在大四时(有时是大三)才开始,而对于大量毕业时仍没有落实工作的学生,其处境则更为尴尬,因为此时他们已经与学校脱离了关系,而来自政府和社会的就业援助体系目前还远未形成。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