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18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高新科技浪潮下科技人才的培养路径与挑战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摘要:当下,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高新科技迅猛发展,深刻重塑产业格局与社会形态,各国对科技制高点的争夺日趋白热化,科技人才成为关键胜负手。在此背景下,传统人才培养体系不适应的弊端渐显,革新科技人才培养路径,应对时代挑战,已成当务之急。本文聚焦于高新科技浪潮背景,深入剖析科技人才的培养路径与面临的挑战,旨在为提升科技人才培养质量、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高新科技;科技人才;培养路径;挑战

在全球化和数字化高度融合的今天,高新科技空前繁荣。从人工智能到大数据,再到量子计算和生物技术等,各种新兴技术层出不穷,深刻地改变了经济结构、社会生活和国际竞争的格局。科技创新的核心驱动力,即科技人才的数量和素质,直接决定着一国或一个地区科技的竞争力。因此,本研究结合高新科技人才培养之路,分析其面临的挑战,具有现实意义和战略价值。

高新科技浪潮下科技人才的培养路径

(一)健全教育体系

教育体系作为科技人才培养的基础,迫切需要在高新科技大潮中不断完善。因此,高等教育机构应当根据科技的发展方向,灵活地调整与科技相关的专业课程。例如,在人工智能火热的今天,适时地增加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专业,以免专业设置落后于行业需要。

此外,需要深度优化课程体系,提高前沿科技课程比重。比如,计算机专业课程通过增加大数据处理和区块链技术的原理,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科技知识。

同时,还需要大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高校可以和企业联合建设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等,给学生真实的项目实践机会。其中通过和互联网企业的合作,使学生能够参与到软件开发项目中,并在实践过程中提高编程能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鼓励教师在企业的实际项目中参与,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实践经验,让理论知识更实用。也可以邀请企业技术专家进校园进行演讲和培训,交流行业的最新动向和实践技巧,使学员能够对接行业前沿。

二)增强企业主体作用

企业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实施主体,需要在科技人才培养中发挥核心作用。建议企业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增加预算投入,构建分层次的培训机制。其中对于新入职人员,除常规的岗位技能和企业文化培训外,可增设团队协作模拟训练。比如通过车间实操演练,帮助制造企业新员工快速掌握设备的联合作业要领。此外,对于在岗技术人员,建议按季度开展能力评估,根据测评结果设计针对性强的学习计划。例如电子科技公司可为硬件工程师安排“理论+实操”的混合式培训。其间,工程师通过产品拆解案例教学提升故障排查能力,同时结合项目轮岗制拓宽技术视野。这种阶梯式培养模式既能夯实基础又能促进专业成长,有利于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

项目实践对企业科技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应当积极地让职工参与到实际的工程项目,并在工程中锻炼自己的本领。对年轻的员工来说,企业为学生安排了导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分享学生的经验和技能。例如,在一个大型软件开发项目上,有经验的工程师作为导师引导新人参与模块开发工作,对新人进行需求分析、代码编写和测试等整个过程的辅导,将有助于新人迅速发展。此外,企业也可以和高校共同培养人才,共同参与高校课程设计和教学评价等工作,让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加适应企业的需要。为实现这一过程,校企可以通过企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使学生预先适应企业的工作流程,并在毕业时与工作岗位实现无缝对接。同时也增强了企业的主体作用,促使科技人才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壮大,以适应企业和产业的发展。

(三)政策大力支持

政策对科技人才培养具有导向和保障的功能。政府要出台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动科技人才培养,特别是在经费资助上,通过建立专项教育基金去资助高校科技专业建设和科研项目的实施,以及学生奖学金的颁发。比如,每年都要拿出巨资鼓励高校进行前沿科技的研究,以吸引优秀的学生投身于科技领域。对主动参与人才培养的企业实行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鼓励其增加人才培养投入。如对进行员工培训的公司按照培训费用的一定比例减免税收。

人才引进政策的制定同样关键。政府应该制定优惠政策以吸引国外高端科技人才归国开发。例如,政策上提供丰厚薪酬待遇,住房保障和科研启动资金,解决海外人才后顾之忧。同时,健全人才激励和评价机制,摒弃唯学历与唯论文评价标准,构建以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为主的评价体系。对于在科技领域表现出色的人才,应当给予嘉奖和激励。例如,通过设立国家级的科技人才奖,以激发人才的创新和创造力。

(四)推进多元协同培养

在高新科技大潮中,推进多元协同培养,是科技人才培育模式优化的重点措施。该模式以整合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的各种资源为目标,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协同的育人网络。

高校间要强化跨校联合培养,不同院校在学科设置方面各有优势,可以通过建立校际联盟、实施联合学位项目和交换生计划,使学生可以从众多院校中吸取优质教育资源。例如,理工科强校和文科优势院校联合起来,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科技伦理和科技史类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教学,以培养既具有科学素养又具有人文精神的复合型科技人才。同时,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科研机构的科研设备先进,科研项目资源丰富。高校学生在科研机构参与课题研究,不仅可以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还可以触及前沿科研动态。譬如高校物理专业学生参加科研院所量子物理科研计划,将得到资深科研人员的指导,增强科研实操和创新能力。

在多元协同培养过程中,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深度合作处于核心地位。企业可以和高校联合建设产业学院,根据各自行业的需要量身打造人才培养方案。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将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由企业和高校共同设置,并从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以及毕业设计等各个环节都全程参与辅导,以保证所培养人才能够满足企业岗位需求。同时,企业也可以联合科研机构成立研发中心,在使企业员工得到高校和科研机构专业培训的前提下,激励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投身到企业技术研发当中,从而达到产学研用一体化。此外,社会组织还可以起到培养科技人才的作用。其中,行业协会可举办各种科技竞赛和学术交流活动,给科技人才搭建一个施展才华和交流研究的舞台。慈善基金会可以设立专门的奖学金项目,以资助表现出色的学生进入科技行业。综上所述,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通过推进多元协同培养和整合各方面资源形成巨大合力,在高新科技浪潮中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复合型科技人才,促进了我国科技创新和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高新科技浪潮下科技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一)科技迭代带来的知识更新困境

高新科技浪潮下,科技迭代快如闪电,对科技人才知识更新造成空前困难。以人工智能领域为例,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机器学习算法由传统决策树以及神经网络,快速发展为今天的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复杂模式,而且新算法与应用场景依然层出不穷。这意味着科技人才要不断地进行研究,否则学到的知识技能不久就要落伍。而传统教育体系和在职培训机制很难跟上这种快速迭代,高校课程设置较为固定,通常要经过几年才能完成课程规划、教材编写以及实际授课等工作。这也使得学生们课堂上所学的内容,毕业后可能会落后于行业发展。与之类似,企业内部培训一般都是围绕着已有业务需求进行,没有前瞻性地布局前沿技术,很难适应员工获取新知的需求。

知识更新所付出的高昂代价也成为一个主要障碍。学习一门新科技知识不仅要花费很多时间,而且涉及购买专业书籍、培训课程以及获得实验设备的经济费用等。以上对于在职人员来说,休学参训可能会意味着收入下降,购买最新技术资料、软件许可证等费用则更大。另外,科技人才在成长过程中学习能力、时间精力等方面都比较衰退(这里“衰退”可能不是最准确的词,但根据要求不进行改写,保留原意),进一步增加了其处理知识更新问题的困难程度。很多资深技术人员尽管在各自专业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但是面对新兴技术,学生往往因为学习成本太高而很难快速适应,因此处于知识更新的尴尬境地。而碎片化科技知识的更新同样存在着问题。在当今时代,信息爆炸使新知识表现为碎片化,科技人才要花很多时间对信息进行甄别与整合。当学生没有一个系统化的学习路径时,学生可能会陷入无目标的学习模式,这会妨碍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并可能导致学生对新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受到限制。

(二)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的适配困境  

目前,我国科技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间适配困境明显,严重制约科技产业高效发展。以高校人才培养而言,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常常落后于市场需求变化。各院校在进行专业及课程调整时需经历繁杂的审批过程,使之对市场需求反应不敏感。例如,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不断崛起的背景下,相关专业人才需求激增,但很多院校因为没有及时进行专业设置调整而造成了相关人才供给不足。此外,各院校教学内容过分强调理论知识而与实际工作场景结合不够。学生上课学了很多理论知识,而步入职场之后,发现学过的东西很难运用于实践,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去再学习以及再适应。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一方面企业对于科技人才需求通常针对性强、时效性高,期望招聘能马上上岗的人才。但高校所培养人才一般都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积累实际经验,造成企业和高校人才供需矛盾突出。另一方面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缺乏积极性。一些企业将人才培养视为高校应尽之责,对高校深度合作动力不足。甚至有些企业在实施培训项目时,往往只限于内部员工短期技能的提升,而对于人才的培养缺少长远规划与系统性的投资。

结束语

高新科技迅猛发展不仅对科技人才培养提出了严峻考验,更是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转变的重大机遇。从健全教育体系,增强企业主体作用和政策大力支持等方面多管齐下,优化科技人才培养路径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造就一大批符合时代需要的高素质科学技术人才,为中国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优势,为实现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肖君臻. 为拔尖科技人才培养搭建优质平台[N]. 湘声报,2025-01-18(003).

[2]王海涛.坚持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培养优秀海洋人才[J].平安校园,2025(01):19-24.

[3]张鹏,刘哲语.青年战略科技人才培养中的多元协同探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3(04):391-396.

上海南洋万邦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谢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