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的装备制造类专业是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的主要基地,其培养的质量与实际应用能力,是影响国家制造业发展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而校办工厂是产教融合的重要平台,其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可以使教学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例如,可使学生既能了解最新的生产设备、工艺,又能在实际工作中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精神。但是,目前校办工厂与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资源共享机制还存在着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为此,需要完善校办工厂与高职装备制造类专业产教融合的资源共享机制,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技能人才。本文主要是对校办工厂与高职装备制造专业产教融合的资源共享机制策略进行探讨。
构建资源平台共享机制
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在构建技术平台的过程中,需要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将院校的资源与装备制造类专业的研究人员和企业的市场需要进行有机融合,从而在院校和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产教融合生态。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技术平台的开放与兼容,保证所有人员能顺利访问并利用平台资源。构建完善的技术转让与成果转化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实力与市场竞争力。
此外还需要强化技术平台的运营与维护,保证其稳定地运行,并不断升级,以应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现状。建立资源平台共享机制,可以促进产教融合,为我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例如,某高职院校的装备制造类专业,校办工厂建立了智能化制造技术共享平台,将院校多年来在精密模具设计等领域的研发成果进行整合,并将院校的先进自动化生产线等生产资源,对周边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开放。针对目前智能家居产品制造中存在的一些关键问题,如智能安全装备等关键部件的精密制造问题进行了有效的解决。随后,该平台将相关专业教师、企业技术骨干与学生组成联合研究团队,通过共享的虚拟模拟软件,对制造过程进行模拟优化,并在实际生产线上进行试生产。通过多次试验,研制新型精密切削技术,将其应用于企业的实际生产中,大大提高产品的合格率。
实行“双师制”教学模式
加强技能传承和创新
在校办工厂和职业院校的装备制造类专业之间建立联合教学管理平台,对教学和生产工作进行统筹安排,防止教学和实践相脱离。对“双师制”的师资队伍进行准确的选择和建设,由院校教师对其进行细致的理论讲解,并根据课程标准对设备的制造原理和工艺规范进行分析;工厂车间师傅,将重点放在实践技术的传授上,根据生产过程,演示设备的使用方法及故障的诊断和维护。在教学过程中,两个教师共同备课,根据企业的生产工程,把理论知识有机地融入实际操作中,设计了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块,帮助学生从基础认知向复杂的问题解决转变。
例如,某重点高职院校装备制造专业与校办工厂建立了数字化的教学管理平台,实现对工厂订单和院校教学安排的实时同步。选择理论基础扎实,熟悉数控编程的院校骨干教师和企业资深技术人员,形成“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在《复杂零件数控加工技术》课程中,院校的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虚拟模拟软件,对数控加工原理和复杂曲面的建模方法进行详细地讲解,为学生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工厂工人在生产航空发动机叶片加工项目中,带着学生走进车间的生产线,根据实际的生产过程,对五轴加工中心进行实际的操作。在教学过程中,两个教师每周联合备课,制作叶片加工项目各环节模块,将理论与实际操作相融合。
构建项目驱动教学资源库
丰富教学形式与内容
构建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资源库,是实现产教融合资源共享的关键。这就需要将工厂和职业院校的资源进行整合,确定两者之间的责任和分工。由工厂提供的工程资源包括实际生产案例、技术难点等,而职业院校负责将其转换成教学内容,并进行相关的课程模块与教学案例的开发。在建立资源库时,要坚持课题驱动,根据核心课程的要求,融合企业的生产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课题设计。课程内容包括从基本理论到实际操作的过程,保证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掌握并运用所学的知识。
比如,在建立项目驱动型教学资源库时,可以根据“数控机床的使用与维修”课程,进行一系列的实际操作活动。由工厂提供具体的型号、常见的故障处理方法等。利用多媒体技术等教学模式,即多媒体课件、网络测试等进行相关教学。先利用数字平台,对数控机床的日常维修及常见故障进行详细地讲解。学生需要在网上观看相关的教学视频,了解其基本结构、维修方法。之后,在教师的带领下,走进院校工厂,对机器的日常清洗、零件检验等进行学习。在使用时,要做好仪器的清洁与检查,对仪器的运行状况进行详细地记录,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学习结束后,学生需要提交实习报告,对实习中的收获和不足进行总结,并进行网上考试,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总之,研究校办工厂与高职院校装备制造专业产教融合的资源共享机制,对今后制造人才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未来,科技进步与产业的不断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将不断提高。为此,必须进一步健全校办工厂高职装备制造类专业产教融合资源共享机制,促进教学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为社会培育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武昌职业学院 涂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