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基于新兴信息技术的内容传播生态形成,数智时代信息环境的改变促进着爱国主义教育不断适应新的时代环境。数智时代实现了万物皆媒的场景,真实的地理空间与虚拟的媒介空间深度融合,呈现出社会交往数字化和人机界限模糊化的趋势。随着媒介技术的革新,网络重新界定了信息生产的对象,人人皆可成为传播者,新的信息生产模式应运而生。高校作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识形态阵地,肩负着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需要结合新形势开展全方位、全过程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厚植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数智赋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意蕴
数智时代下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功能、形式方面往多元化方向发展,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新颖,推动教育教学与新技术深度融合,赋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开展。
首先,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渠道得到拓展。随着媒体融合的迭代深化,大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多种媒介获取最新的时事信息,高校也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布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动态。依托优质网络渠道,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开设爱国主义教育直播平台、打造爱国主义教育精品课程、精品课堂,增加了高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传播方式方法,同时也突破了传统媒体宣传的局限和原有教育模式的桎梏,在潜移默化中培育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其次,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逐渐丰富。在数字空间中,真实和虚拟边界的消弭推动了线上和线下课堂混合教学模式的形成。线上课堂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为线下课堂补充课程资源,帮助学生快速获取教育信息。线下课堂发挥沉浸互动的特性,两者相辅相成,使教学内容和教育形式得到显著提升,这种线上线下混合的教育模式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推广和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机遇。教育主体利用网络平台的内容资源,将各媒介生产的教育内容加以整合优化,挖掘各学科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和相关教学案例,以增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最后,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扩大。借助互联网的海量信息资源,教育者和学生都可以轻易地获取教育信息,实现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促进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发挥最大的整合作用。此外,网络的高速传输系统加快了爱国主义教育信息的传输速度,突破了时空壁垒的限制,使高校能够及时通过媒介获得学生对教育课程或资源的反馈,进而对教育内容进行有效整合与优化。双向良性互动的教育教学模式拉近了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距离,提升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效率和质量。
数智赋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现路径
开展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从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效果层面进行变革,实现高校爱国主义工作与数字技术的充分运用,让爱国主义教育从现实空间延伸至虚拟空间,使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首先,创新教育方式,提升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传播水平。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立足教学实际,打造有效的虚拟空间,增强趣味性和感染力。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树立互联网思维,善于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将社会事件、重要时政资讯作为新鲜的教育素材融入课堂讲解,丰富、完善学生的信息结构,实现传统课堂教学的线下延伸。同时,通过掌握学生喜好和网络发展趋势,充分借助新兴媒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课程。采用视频、图文等灵活形式呈现教育资源,推动网络教学平台的深入应用,着力打造一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线上课程,使课堂教学向网络平台延伸。针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活动,高校需要定期利用校园广播、微信、微博、校园网等途径,强化媒体阵地建设,推送催人奋进的爱国事迹和优秀人物,探索契合大学生的话语表达,从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和校园文化。
其次,提升媒介素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际效果。教育者要增强媒介技术的使用能力,利用不同媒介特性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对不良信息内容进行把关和筛选,批驳各种抹黑国家形象的谣言,防止破坏国家统一、损害民族团结等有害信息的传播。教育者要增强运用媒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主动性,厘清新媒体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同时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对爱国主义教育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感知,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加大新媒体的使用频率,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再次,优化教育信息,充实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内容。数智时代的信息纷繁复杂,更新速度快,在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要挖掘适合课程教学的优质资源,坚持内容为王,丰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一是要强化文化感召力,优选爱国主义教学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挖掘蕴含着爱国主义精神的爱国故事和爱国主义思想,比如“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爱国主义思想以及岳飞精忠报国、戚继光抵御外侮等爱国人物故事,并将其转化为真实的教学素材,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融合。二是加强党史学习教育,筑牢大学生的爱国主义信念。党史学习教育关乎着大学生对党和国家事业的认同度,是支撑着中华民族前进的发展力量。大学生通过媒体了解相关信息,针对错误的思想观念和爱国情感,学校应发挥教学主战场的身份,运用媒体平台及时进行舆论引导,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编号240701444104527)和福建农林大学科技创新专项基金项目(社科类、编号KCX23F15A)阶段性研究成果。
(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陈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