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北选煤厂轰鸣的车间里,总能看到南区洗配煤中心党支部书记张鑫戴着安全帽忙碌穿梭的身影:他的裤脚沾着煤灰,手里攥着笔记本,时而俯身与职工交流,时而驻足记录设备参数。这个扎根基层的年轻书记,用“立行、立心、立德”的“三立工作法”,将思想政治工作化为润物无声的力量,让党旗飘扬在选煤机旁。
脚下沾煤灰,问题解决在一线
“书记,双号系统中煤筛下又堵了!”去年深冬夜班,现场突发故障。接到电话的张鑫冒着寒风赶到现场,和技术员一起钻进狭小的设备夹层排查故障,煤泥水浸透了棉衣。3天后,他带着改进方案出现在班前会:“咱们成立党员攻关组,把每周三定为‘设备问诊日’”。如今,车间走廊的“党员责任区”公示栏里,23项技术难题全部标注“已攻克”。
这种“干部沉下去、问题浮上来”的作风,源于张鑫倡导的“一线工作法”。他带头建立班子成员“五必到”制度——设备抢修必到、夜班巡查必到、安全演练必到、班组恳谈必到、困难职工家访必到。今年以来,班子成员累计跟班作业37次,推动解决了浮选回收率偏低等12项生产难题。
心里装冷暖,诉求化解在源头
在南区洗配煤中心职工微信群里,“小张热线”是点击率最高的栏目。张鑫把每月15日定为“牢骚日”,鼓励职工“吐槽”。翻看今年的“诉求清单”,从澡堂水温不稳到单身公寓网络卡顿,16条意见旁密密麻麻标注着处理进度。青年技工小王说:“上次随口说下了夜班有时候不想回去,没想到书记第二天就给大家申请了公共宿舍供大家临时休息。”
这种“把牢骚当镜子”的胸襟,让思想政治工作有了温度。张鑫创新建立“三级谈心”机制——支委联系党小组长、党小组长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形成覆盖全车间的“心灵网格”。在最近一次组织生活会上,老工人李师傅感慨:“现在提意见不怕穿小鞋,因为书记把咱们的‘烦心事’真正当成了‘心上事’。”
身正树标杆,清风浸润在平常
走进南区洗配煤中心会议室,墙上的“廉洁风险防控”格外醒目。张鑫将全车间的关键岗位标注成“红色警戒点”,实行“1名支委+1名党员”包保制。浮选岗位的操作室内,摆着书记赠送的“廉洁书签”,背面印着“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警句。
在张鑫看来,思想政治工作既要“说得好”更要“做得正”。他带头签订《廉洁从业承诺书》,把每周五定为“家风分享日”,组织党员讲述家风故事。当有供应商试图通过老同学说情时,他当着支委们的面退还礼品:“咱们选的是煤,更要选得出清白的良心。”
如今,南区洗配煤中心的党建考核连续三年位居淮北选煤厂前列。他说:“思想政治工作者就像选煤浮选剂,看不见摸不着,但能让好矿精煤浮上来,让杂质沉下去。”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张鑫笔记本扉页上的话愈发清晰:“让信仰可触摸,让理想有温度。” (周振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