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检修设备一丝不苟。陈勇 摄影
■ 王建 邱长鹏
9名组员拥有本科学历、16人大专学历,专科以上学历成员占比高达83%;高级工以上人员占比达到80%;2024年完成17项技术革新,获7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在山东能源兖矿能源东滩煤矿综采二区,有这样一支了不起的大学生采煤班。
无人跟机作业,有人安全巡视
“这一年,我们喊着号子往前进,记忆截割、设备检修、远程遥控、标准化建设,每一项工作都至关重要,但因为现场条件所限,单班日产、月产受影响,2024年班组产量接近一百万吨。”
日前,刚结束休班的班长孙伟伟,一回到工作面便忙碌起来,他带领班组成员穿梭在复杂的设备之间,确保每一个细节都尽善尽美。
四采南部进风行人巷集控中心,随着班组电工孙广柱按下一键启动按钮,皮带、转载机、运输机接连启动,采煤机司机赵磊在端头通过煤机遥控器进入煤机截割模式,采煤机按照记忆截割模式开始了自主截割,滚滚乌金随着运输机奔涌向前,整个工作面中部区域人机分离、安全高效。
“我们工作面已经做到中部区域‘无人跟机作业,有人安全巡视’。”孙伟伟自豪地介绍道。
“工作面随时随地都会出现特别多的困难,这就考验着采煤班的创新攻关能力。”孙伟伟说,“如果没有高素质的大学生来操作,设备再智能也白搭。为啥?一般的工人根本操作不了!遇到问题更难以解决。”
这些大学生们不断向身边和兄弟矿井的技能大师、能工巧匠学习,根据现场生产实际,创新设置了摄像仪旋转预置点角度,修改程序逻辑,实现了煤机截割过程的无缝隙监控。
同时,还通过推行支架跟机仿人工推溜工艺,避免了以往跟机推溜出现急弯的情况,使生产流程更加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依托支架控制器联控技术,确保无人化生产突发状况的应急处理。细致规划三角煤截割过程,三角煤工艺段缩减至12个,煤机记忆截割缩减至22个工序,提高了采煤效率。
“从最初的50组支架范围开始试割,对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和改进,不断完善无人化生产如何记忆截割的学习、远程监控及远程操作,适应无人化生产的模式,逐步增加使用范围,最终达到中部无人截割目标。”分管该班组的综采二区副区长白冰峰介绍。
“个脑”联成创造力强大的“群脑”
说起大学生采煤班的由来,还要追溯到2019年底。当时,东滩煤矿首个智能化综采工作面63上06启动设备安装工作,加快智能开采专业人才队伍储备成为当务之急。
为了选拔一支能够胜任智能化工作面的团队,综采二区以全体职工为基底,从学历、专业、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挑选。最终,30名优秀职工脱颖而出,组成“大学生采煤班”。
2024年,综采二区积极探索中厚煤层工作面智能常态化无人生产模式。
为了做到有备而战,班组成员提前将工作面所使用的电液控操作系统搬到会议室进行模拟操作,每天利用升井后的时间学习交流,将主机、电源、人机界面、传感器等各个环节都摸清吃透。
掌握整套系统之后,大家又主动参与到设备组装、调试过程中。井下现场和厂家人员一起工作,有不明白的技术要点及时询问,全面掌握了自动化系统的安装程序、布置运行原理等专业知识。
随着井下现场的复杂变化和采煤设备、工艺的不断更新,大学生采煤班也会随时面临不安和焦虑。该班组设立了微信群,各有所长的技术骨干及时分享“独门绝活”“个脑”联接成创造力强大的“群脑”,班组成员技术水平以最捷径的方式得到提升。
“43岁的商兴文是最早进入大学生班的成员之一,无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只要系统有问题,他总是第一时间下井处理,直至系统正常运转。陈文斌对煤机电控系统和变频器技术过硬、李宁对采煤机机械及液压系统研究透彻、李加矿对液压支架和电液自动控制系统很拿手……”班长孙伟伟对整个班组成员了如指掌。
目前,该班组所在的工作面自动跟机率和记忆截割率均在95%左右,实现了工作面5人的常态化运行,还顺利通过了“2024全国煤矿采煤工作面智能创新大赛”现场验收。
该工区区长李健说:“随着东滩煤矿建成年限延长,井下采面条件和接续会愈发困难,但为了培养更多适应山东能源煤炭企业数智化发展的青年人才,我们将进一步优化更新大学生采煤班组,创新培养使用模式,助力更多职工到更广阔的煤海展示风采、实现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