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油地质这一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领域,有一位杰出的人才——崔勇。他凭借卓越的领导才能、出色的原创能力以及深远的行业影响力,不断突破自我,开拓创新,书写出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从扎实的学术积淀到引领行业变革的技术成果,他的职业历程是一部不断攀登高峰的奋斗史。
1998年6月,他获得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理学硕士学位,开启了石油地质领域探索的征程;此后,他持续深耕,于2001年6月获得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理学博士学位,深厚的学术积淀为其日后的创新实践筑牢根基。2012年12月,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完成博士后的研究工作后,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愈发炉火纯青。多年来,他还兼修计算机软件开发,这份跨学科的热爱与钻研,为他的事业增添了双翼,助力他在行业中脱颖而出。
2001年毕业后,崔勇踏入职场投身软件开发工作,两年间凭借扎实功底获得IBM存储认证工程师证书,并出色完成“北京邮电11185”系统软件开发。然而,他的目光并未局限于此,凭借对石油行业的深刻洞察,顺势进入油田信息化行业。两年后,他敏锐地察觉到自己内心对算法与软件研究的向往,果断创建北京恺标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开启专注于油田地质勘探开发服务与软件研发的征程。
作为公司的独立创始人与实际控制人,崔勇展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在经营策略上,他精准定位,始终聚焦石油公司提出来的的棘手难题,像裂缝预测这类高难度项目,很多公司望而却步,这却成为了团队攻坚的方向。每攻克一个难题,便积累一套独特的技术解决方法,铸就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管理层面,他秉持务实理念,极力削减不必要的非技术开销,哪怕在石油行业的萧条期,也凭借低成本运作策略让公司顽强存活、稳健发展。多年来,他坚持亲赴甲方谈判,凭借专业素养与诚意,赢得诸多合作机会,为公司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崔勇的原创能力很强。在算法研究领域,他硕果累累。1999年,他发表有关BP神经网络应用于石油地质领域的算法文章,此后,针对储层建模算法,他潜心钻研,自主建立一套涵盖储量计算、岩性识别、基于地震谱分析的储层参数提取等多种前沿算法的完善系统软件,尤其在2010年对储层建模中克里金插值的稀疏数据分布问题提出改进算法,大幅提升算法对储层物性参数的预测精度,在石油科学及地质统计学科引发广泛关注。
而他在储层裂缝建模方面的成就,更是具有重要意义。2016年起主攻该领域后,他创造性提出使用地震属性预测裂缝空间分布的专利算法。该算法突破传统,能精准展现无落差小规模裂缝带,打破过往技术瓶颈。无论是应用于巴西世界级碳酸盐岩油藏,还是中国页岩气藏,预测结果都与实际生产高度吻合,其精度与效果居于行业领先位置。
从行业影响力来看,崔勇的贡献早已超出项目本身。他完成的诸多项目,皆为行业发展提供宝贵借鉴与方向指引。2022年他成功为国内的一项油田裂缝预测项目避免了巨大的经济损失;2021年巴西桑托斯盆地油田裂缝的研究成果优于同行其他公司;2017年—2018年四川盆地页岩储层评价精准定位开发区域。这些经典案例,不仅彰显个人实力,更为同行开拓了思路,吸引诸多目光聚焦裂缝强度研究这一关键领域,有力推动行业整体向前迈进。
在理念传播上,他打破传统“重裂缝形态”观念束缚,倡导聚焦裂缝对围岩渗透性影响的新思路,面临旧有观念阻力,他却以扎实研究成果逐步撼动行业认知,引导更多研究朝着更具价值方向转变。
展望未来,崔勇满怀信心与期待。他深知能源领域的持久重要性,储层裂缝研究应用前景广阔,从石油勘探开发到二氧化碳埋存、地震预测等多个领域,皆亟待技术赋能。他将继续凭借跨学科优势,带领团队深挖技术潜力,持续攻克难题,拓展算法应用边界,提升行业整体裂缝研究水平,让自己的创新成果惠及更多项目,为石油地质行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持续书写传奇。
(杨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