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伯韬 朱勇
10月11日,位于湖北省襄阳市高新区的湖北赛恩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整车热安全管理系统项目,正紧锣密鼓地筹备着。就在8月下旬,这个总投资4.5亿元、年产20万套的项目成功获批。
该公司综合部部长刘志论告诉笔者,在襄阳人社等部门的帮助下,该公司与高校专家深度合作,把行业“难点”作为产业升级“突破点”,铸造企业快速发展的“金钥匙”。
湖北文理学院刘祯副教授,是襄阳市人社局在“院士专家企业行”活动中为该企业选派的专家。谈起他们的合作,刘志论说:“刘教授给我们帮了大忙,以改善燃油泵低温环境适应性为例,仅攻克这一个技术难题,就帮我们企业直接获益850万元,还使得该产品在行业内稳居领先地位。”
柴油发动机存在寒冷环境下启动困难的短板,“赛恩斯”当初正是瞅准这个“痛点”创业,迅速填补市场空白,并成长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标”对于柴油车燃油泵正常工作温度的要求为零下30℃,该公司也早已突破,但客户的要求总在不断提升,要求再降5℃。
“当时的技术指标已经很高了,别说再降5℃,就是再降1℃都非常困难。而且究竟是改材料,还是改构造,我们在攻关方向上也不是很确定,这就产生了研发成本沉没风险和时间延误风险。”刘志论说。
就在企业犯难之际,经该市人才中心、高新区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牵线搭桥,他们结识了刘祯。刘祯毕业于985高校北京理工大学,专攻车用集成泵类零件的研究。这是一个比较小众的领域,她一直苦于没有合作对象,“赛恩斯”的出现让她有了施展才华的平台,双方一拍即合。
刘祯专门组建了一个课题组常驻企业,通过虚拟仿真系统不断尝试既成本可控、又解决问题的方案。最终,他们历时半年时间,修改方案60余次,圆满完成了客户的需求,产品达到国内顶尖水平,当年就远销海外。
其后,刘祯的团队又相继为该公司解决了“开发新能源车辆用高压电子风扇”“某泵类产品驱动电流过大”等技术难题,为该公司与“吉利”“潍柴”等大型集团的深度合作,奠定了技术基础。
解决一个难题,就能为企业带来这么大的效益,那么解决100个会怎么样?今年以来,襄阳市人社局大力制订并实施“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三年行动计划,多方组织专家服务企业,明确提出了为企业解决100个难题的目标,并涌现了一批典型案例:武汉理工大学王选朋教授为湖北回天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解决动力电池导热结构胶难题,中南民族大学林亲雄副教授帮助襄阳维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攻克了猪血球蛋白酶解关键技术,湖北工业大学张晓星教授为湖北楚云机电工程有限公司解决了新型环保气体环网柜采用的全氟异丁腈(C4F7N)与环网柜内常用元器件的相容性验证的技术难题……
截至目前,已为企业攻克技术难题61项,促成科技成果转化31项,推动共建平台25个,专家“师带徒”87人,为企业开展人才培训751人次,为企业引进专业技术人才23人,实现产业化项目12项,已达成研发项目合作协议21项,协议总金额3527.5万元。
┃采访手记
既要引进人才 也要就地取“才”
此次采访中涉及的成功案例很多,但笔者印象最深刻的是,“赛恩斯”遇到的行业顶级难题被襄阳本土专家攻克。
纵观中国历史,刘邦创立汉室,有张良、韩信这样的他山之玉,也有萧何曹参这样的本土磐石。朱元璋平定天下,有李善长、刘伯温等慕名来投的谋臣,也有徐达、蓝玉等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凤阳虎将。这些都说明,人才就在身边,不仅要向外引进,也要就地发掘。
诚然,在眼界、资源、平台等多个方面,211、985院校专家具有明显优势,但我们也能看到,本土专家有距离近、服务快等便利。笔者采访中发现,不少企业与本地专家合作,取得了良好效果,并表达了长期合作意向。
更让人欣喜的是,由于襄阳市对人才引育、产教融合高度重视,通过人社部门“院士专家企业行”活动等多种形式促进专家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本土院校的科研攻关能力也在显著提升。以刘祯副教授为例,经过多年的不断摸索和与赛恩斯的深度合作,她在专攻细分领域已经有了相当的知名度。湖北文理学院等本土院校,也正成为护航企业攻坚克难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