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何煜雪
2023年中国旅游经济进入新繁荣周期,国内旅游人数达到60.25亿人次,同比增长25%,其中生态旅游热度同比增长298%,实现国内旅游收入约6.03万亿元,同比增长约23%。在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方面,生态旅游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生态旅游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地方社区发展为核心,四川是生态旅游资源大省,生态旅游的发展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2024年四川全省A级旅游景区门票总收入首次突破1亿元,主要A级旅游景区旅游人次和门票收入刷新历史纪录,生态旅游增长尤为明显。
一、生态旅游当前的趋势和背景
(一)旅游与扩展现实技术的融合成为大趋势
扩展现实(XR) 是沉浸式技术(VR、AR、MR)的统称,是一种交互科技,通过将数字元素叠加到现实世界或完全将人沉浸在计算机生成的环境中来创造沉浸式体验。而交互依托于计算机的超强算力,与生态旅游进行结合,将生态旅游产业的资产进行数字化,以虚实结合的方式更加直观地呈现给客户。张家界元宇宙馆,国家地理的 “火星: VR 体验”,“印尼奇妙宇宙”虚拟平台,以及各景区的“VR云游”等,生态旅游和增强技术的结合作为符合这一理念的旅游形式,不仅能让游客通过更客观的交互方式对一些实物场景有更深的理解,更能将生态场景脱离场景本身,以一个数字的、全息的形式存在,增强交互感,搭建了生态旅游产业消费级市场的新生态。
(二)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为生态旅游升级奠定现实基础
四川林地面积3.81亿亩,居全国第一位,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资源分布超过全省幅员面积70%,拥有大熊猫,疏花水柏枝、丰都车前、光叶蕨等曾被国际国内认为绝灭或行将绝灭的物种,现有野生脊椎动物1400余种,占全国总数的45%以上,居全国第二位;有高等植物14470种,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全省现有世界自然文化遗产5处(九寨沟、黄龙、大熊猫栖息地,峨眉山—乐山大佛,青城山—都江堰), 世界生物圈保护区4处(亚丁、卧龙,九寨沟,黄龙)世界地质公园3处(自贡,兴文,龙门山)是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之一,生态资源是四川生态旅游转型升级的优势基础。
(三)政策重视为四川生态旅游升级带来契机
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旅游局颁布了《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年)》划分了八个生态旅游片区,构建了科学合理的发展指标体系。2021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为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提供了顶层设计。2022年,四川《关于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区的指导意见》,指导全省各地完成生态旅游片区规划,2022年新评定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4家;2023年,四川省政府、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四川科学绿化试点示范省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年)》,2024年5月13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印发的《智慧旅游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旅游景区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拓展现实(XR)、混合现实(MR)等技术和设备培育文化和旅游消费新场景;鼓励数字文创等智慧旅游产品出海,提升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行业主管部门有利政策的出台,为积极推动生态旅游转型升级带来契机。
二、四川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川践行“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绿色发展新模式,依托丰富的林草生态资源和独有的地域文化魅力,充分挖掘自身生态资源优势,积极探索绿色生态转型发展路径,如宝兴以红叶为媒,持续十年举办全省红叶生态旅游节,2024年6月开通的理小路,串联了毕棚沟、结斯冰川、四姑娘山等景区成为川内的“独库公路”。然而,四川省生态旅游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一)生态旅游产品偏离本质,人工色彩浓厚
在四川的自然保护地中,目前大多数旅游活动仍然是大众观光旅游。大多景区以特许经营形式开展的生态旅游是以竹筏漂流和滑翔(如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乐山沐川)等不完全符合生态旅游的特征,在多数以自然风光为主体的旅游地,人工色彩过浓,难以发展真正的生态旅游。
(二)生态资源开发较为有限,大多生态资源未形成数据资源
生态旅游缺乏可支撑的数据资源等扩展现实技术产品所需核心要素,而扩展现实是一个完全数字化的体验,其关键在于所看到的场景里,所有元素均需要全部进行数字化,当下四川的自然生态圈对生态资源数据的收集分析和运用不够,利用扩展现实技术的思维运用尚不到位,生态旅游资源数字化转化严重不足。
(三)社会整体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观念亟须转变。
政府社区企业出现各种短视行为,对旅游进行快速推进,原有的自然环境遭到了空前的开发冲击。“破坏性建设”与生态旅游的理念背道而驰。政府、社区居民、生态旅游者、旅游企业、非政府组织整体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观念有待加强。
三、对四川未来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一)造根基:建立AI生态旅游资源数据库
资源数据库是升级生态旅游的必要资源和现实基础。数据库可用于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市场研究等。建立AI生态旅游资源数据库可以帮助管理者、规划者、研究人员和旅游者更好地了解和利用生态旅游资源。首先需要生态保护区对区域内的生态旅游资源比如赵公福地,大熊猫栖息地,龙门山,格聂等生态区域内的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如野生珙桐林、银杏、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朱鹮、山鹧鸪等)文化遗产、地质地貌进行数字化的转化,形成数字数据。再次将收集到的数据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例如按照资源类型、地理位置、保护级别等。同时,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其次,将分类和标准化后的数据录入数据库。再者,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使数据库能够服务于更广泛的用户群体,包括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和公众。最后,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以确保数据库的有效使用和维护。还要注意,生态旅游资源数据库需要不断更新和优化,以反映资源的最新状态和变化。
(二)突破口:打造针对重要敏感生态区域的VR大空间项目
因其脆弱稀有以及生态保护的原因,如海螺沟冰川,卧龙,龙门山等生态旅游区域更需要使用扩展现实技术,加强虚拟现实技术在生态旅游区的应用,打造针对重要和敏感的生态区域的虚拟现实技术产品展现,在主线之外成为重要补充,培育生态旅游消费新场景。其一可以参考学习法国Excurio公司运用空间算力与实时渲染的《消失的法老》以及北京地坛庙会“龙游神州”等的XR大空间项目,联合川内或者面向全国和世界的科研院校等相关的历史学家,生物学家以及科技公司,利用生态资源库的数据以及生物实物材料和文明溯源的内容在重要敏感生态区域,开发多模态空间交互体验应用场景的XR数字大空间文化产品,其二参考全国首个设立元宇宙研究中心景区张家界,可在贡嘎山和大熊猫栖息地生态景区内设立扩展现实体验中心涵盖VR喂养大熊猫、AR雪山呈现、飞越珠峰等扩展现实体验项目,提升旅客全感旅游体验。
(三)赋能创新:搭建生态资源数据库交易平台
建立生态资源数据使用和交易的平台。类似于浙江2021年成立的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四川可以建立“生态旅游资源和技术交易中心”。各旅游企业可以在该平台上分享资源、经验和信息,开展合作、创新和探索。比如,数字技术企业在此平台可以发布技术项目,客户发布需求,通过对数字技术发布、咨询、洽谈和交易等工作,推动数字技术“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和加速生态数据资源成果转化通过合作共同研发和推广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服务,以此提升整个生态旅游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鼓励社会参与,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局面。要通过与政府、川内优质大学、科研机构、社会团体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生态旅游产业的转型和升级,这对于数字科技赋能生态旅游的发展具有开创性应用意义。
(四)持续发力点:加强自然教育,助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是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方式,也是对生态系统有效的管理途径,同时还是环境教育的实用手段,要承担教育功能、体现教育效果。生态旅游地要向旅游者提供深层次的旅游体验,就需要深入了解和把握旅游者的环境意识和旅游景区的环境特征,以便更好地实施环境教育。因此,生态旅游要借助环境教育设施,经过周密的环境设计和解说,进行丰富多彩的环境教育活动。如杭州的大地之野自然学校以完善的设施、系统的课程为基础,以体验式、探究式的学习为路径,为青少年提供具有自然特色、贴近教育本质的沉浸式跨学科环境教育。通过自然教育使生态旅游区,旅游者,生态旅游者、当地社区、政府或行政机构、旅游经营者、其他产业部门多方在生态旅游的参与中获益并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