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军民在新疆叶城县服兵役

●张鹏华在海拔4000多米的雪域高原训练精准射击

●张军民(右一)在井下现场解决设备疑难问题
■ 李小艳
今年是张鹏华在西藏入伍的第七年,他三次被评为“优秀士兵”。远在陕西在黄陵矿业工作的父亲张军民收到儿子寄回家的奖章,心里满是喜悦和自豪。看着照片中儿子手握钢枪,脸上有着高原军人特有的“高原红”,眼神中透着坚毅。这一幕,深深触动了张军民。
1993年,张军民应征入伍,到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成为一名防爆武警,配合公安系统维护当地治安。没承想,多年后,儿子张鹏华受父亲影响,成为一名戍守西藏的士兵。
张军民结束军旅生涯后,2002年到黄陵矿业公司,被分配到一号煤矿综采三队当支架工。
尽管煤矿不是军营,可这里有着准军事化管理的制度,班前宣誓、列队上岗、菜单式交接班,严明的纪律和过硬的作风是区队管理的“法宝”。
综采队是全矿区最辛苦的一线区队,张军民一干就是22年,时光在他的脸上留下了痕迹,却带不走这位老兵身上的兵味。他经历了机械化采煤、智能化综采,他把部队养成的习惯带到工作中,从一名合同工转为正式工,还凭借出色的业绩,一步一个脚印,从普通工人走上综采三队党支部书记的管理岗位。
实干才能出成绩。张军民当检修班班组长期间,创立了“三细管理法”,精细化管理设备检修工作。从倡导全员参与检修到“包机到人”,从设备管理到创新创效,他都做到了又“精”又“专”。此外,张军民还严格执行班组安全网络小组机制,让安全监督贯穿到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引导职工养成“自保、互保、联保”的好习惯。
综采队检修班需检查设备多,职工作业地点分散,每天早晨5:20分,张军民总会比其他职工提前一个小时出现在班前,提前了解当班任务和困难。井下二百多米的工作面,他每班往返至少四次,每一个事故隐患的查处,每一次处理突发事件现场,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性格温和的张军民管理手腕相当“铁”,只要发现隐患,他就会一盯到底,直到隐患消除。遇到职工违章时,谁说情都不管用,严肃追责,不彻查清楚、不立即整改到位不罢休。
最令张军民引以为豪的是参与智能化技术攻关。为把矿工从艰苦危险的环境和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2014年,一号煤矿承担起全国首套智能化无人采煤设备工业试验任务,综采三队检修班挑大梁攻坚克难。
“任务最吃紧的阶段,我一口气连下了43个井,扎在现场和工人、设备厂家反复研究,实践、论证,加班加点是常态。”回想起试验的情景,张军民依然兴奋不已。历时三个多月,共解决66个难题,取得12项创新成果,2014年5月8日,1001工作面首次实现了智能化无人开采,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行业空白。这一采煤技术普及后,改变了全国600多万矿工的工作境遇,工人坐在地面指挥控制中心就可以远程操控采煤机割煤,冒着危险采煤的“黑脸矿工”成为历史影像。
在技术研发过程中,张军民参与完成的创新成果有6项被评为国内发明专利,为智能化无人开采技术的成功应用作出突出贡献,他也被提拔为副队长。
“军民管理真有一套,能让每名职工心里想着风险,手里干着标准活,做到岗位自主管理;急难险重任务面前,有他在,我就放心一大半。”综采三队队长阎鑫这样评价。
2023年,该队所在的628工作面受地质构造影响,局部顶板易破碎、压力大,端头架被压死,高度只有1.8米,而运输机要通过,高度不能低于2.4米。这种复杂情况下,张军民冲在最前面,他每班蹲守在现场,一边带着职工起底,一边不舍昼夜用柱鞋铺垫液压单体底座,及时架棚支护。支架稍有偏移,他就带领职工处理,确保了工作面顶板支护质量,没有1例挤架、咬架、损坏支架的现象发生。最终排除万难,保障了生产顺利进行。
当了区队党支部书记,张军民注重将党建融入安全生产,服务中心工作。“人心最难管,光靠‘铁’是管不好的,还得多与职工交流,加强思想教育,用情管理。”张军民从日常的引导教育、现场安全治理、亲情管理多方面入手,做好职工思想工作。在与职工的相处上,他集思广益,大事小事都商量着办,区队氛围民主和谐。“跟着张书记干,俺们舒心又放心!”职工朴实的话语,流露出对这位“老煤炭”莫大的信任。
张军民在黄陵矿业工作,儿子张鹏华住在陕南老家。2017年,年仅20岁的张鹏华应征入伍,分配到西藏昌都市武警边防中队,成为一名侦察兵。
高原的训练异常辛苦。士兵们足踏常年冰雪覆盖的冰达坂、冰河、上百里的无人区,完成武装奔袭、隐蔽渗透、无人机侦察打击等10余个课目演练,着力提升在恶劣环境下的打赢能力。
明年,张鹏华该签第三期合同,一签又四年。母亲心疼儿子训练太苦,也发愁他的婚事:“都27岁了,你还守在那里不回来,谁家姑娘干等你呀。”
“只要部队让我留,我就留下,还要当兵王。”张鹏华显然把戍边当成了理想,儿女情长、个人安危通通置于脑后了。
今年7月,为稳固边疆、拉动发展,连接新疆、西藏地区的新藏铁路提上日程,从新疆叶城到西藏拉萨。张鹏华笑着对父亲说:“等通车了,我要去您当过兵的叶城看看,这是两个士兵穿越时空的对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