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茂林 成都市社科院成都研究院副院长
王 楠 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教授
卢晓莉 成都市社科院同城化副所长
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着眼于未来布局,着眼于推动高质量发展所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作出的负责任的战略目标,是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全社会各方力量的努力,3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明确指出要从国家层面大规模实施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这既是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的中国特色的生动体现,更是全社会新质生产力产生的巨大契机,是从需求侧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有效手段,需要紧抓“能效”与“碳效”提升两个“牛鼻子”,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多年来,四川省聚焦高质量发展,不断推进产业升级跃迁,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四川省有条件,有手段,有举措。
一、聚焦“能效”提升,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
“能效”约束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着眼的关键指标,在一些重点行业,能效提高的政策支持体系已经较为完备。2021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的若干意见》,该意见确定了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达标水平和基准水平,并分别从突出标准引领作用、分类推动项目提效达标和限期分批改造升级和淘汰三方面给出了切实可行的指导性意见,为重点行业发展保驾护航,意见重点从供给端进行了能效约束。 四川是制造大省,已形成了以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电子信息、先进材料、食品轻纺、医药健康等为代表的优势产业,近年来,四川全面实施“智改数转”行动,促进数字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2023年,四川地区生产总值首次跨越6万亿元大关,增速达6.0%,多项主要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其中第二产业总产值超过2万亿元,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1%、在全部工业总规模的占比达到90%以上,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工业领域)增加值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33%,产业含智量、含绿量、含金量不断提高。而《行动方案》的出台,则加速了从需求端实现能效约束目标的步伐,大规模更新能够实现低效向高效的质的跃迁,通过合理划定设备更新重点领域,畅通废旧产品设备回收处置、推动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再利用,促进产业循环链条畅通,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大规模更新过程中,有利于形成符合未来产业发展的孕育土壤,也是全方位提升我国制造业质量的有力推手。作为消费大省,2023年全年四川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6313.4亿元,实现商品零售额22716.0亿元,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将进一步激发四川省消费活力,促进资源循环再利用。
推动设备更新是实现“能效”提升的“金钥匙”。《行动方案》从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教育、医疗、文旅等设备7个产业领域提出更新行动,并明确指出,所涉及的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要增长25%以上,重点行业主要用能设备能效基本达到节能水平,环保绩效达到A级水平的产能比例大幅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0%、75%。国家发改委指出,2023年,我国工业、农业等重点领域设备投资规模约4.9万亿元①,设备更新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将为我国新质生产力的产生带来无限的可能。在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的过程中,需要切实做到要依据市场的需求以及接受能力来倒逼产品生产的升级换代,依托市场提供更加多元化的产品供给与服务,叠加数字化转型升级以及国内国外双循环带来的产品自由流动“红利”,满足差异化的功能需求,推动重点领域分类、分批、分阶段实现节能降碳。“十四五”期间,四川还印发了《四川省“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大力推动节能减排,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四川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不断提升巴蜀山水颜值、生态产品价值和人居环境品质。
二、瞄准“碳效”提升,全面践行绿色低碳行动
应对气候变化是关系到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议题,需要全民参与。“碳效”提升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指标,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碳效”提升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需要全民参与,公众消费的偏好对企业的生产是最好的“指南针”。从国家来看,我国处于改革发展的深水期,引导公众形成绿色消费理念,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将有利于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教育、医疗、文旅等领域发展方式的转折,进一步助推减碳增效相关政策的落地实施。
以旧换新能够促进生活品质的全面提升,更是“碳效”提升的有效手段。《行动方案》通过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来推动再生材料在资源供给中的占比。例如,组织开展汽车以旧换新促销活动,依法依规淘汰符合强制报废标准的老旧汽车;打通家电更新消费链条,鼓励消费者以旧家电换购新型节能家电;支持居民开展家装消费品换新等。行动实施以来,报废汽车回收量较2023年增加约一倍,二手车交易量较2023年增长45%,废旧家电回收量较2023年增长30%,成效显著。以旧换新之后,能够切实实现“碳效”的有效提升,减少电能、煤炭等资源的使用,全面建设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智能型社会,以人为本,从人民真正的需求出发,让全民共享国家改革发展的成果。2021年,“碳惠天府”绿色公益平台上线以来,市民通过完成低碳任务获得碳积分,再兑换成丰富的普惠商品和服务。碳积分场景持续丰富,燃油车自愿停驶、新能源车使用、环保随手拍等场景不断“上新”,结合“三城三都”品牌塑造,还推出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等44个低碳消费场景,碳惠天府平台注册人数突破200万。2022年度四川自愿减排量交易规模居全国第三,约占全国交易总量的23%;建成碳市场能力建设基地12个;碳中和活动场次增长超过4倍,碳排放抵消量近16.7万吨。
三、打造“能效”与“碳效”双螺旋新质生产力攀升方案
新质生产力的产生是“能效”提升与“碳效”提升的双向互动。“能效”提升与“碳效”提升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利用效率提升,如能源利用效率、碳排放效率,更是包含效能、效应与效果的综合表征。在助推四川省新质生产力产生过程中,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能够有效提升“能效”,改善“碳效”,更能产生良好的效能、效应和效果,在实现美丽中国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中发挥巨大的作用。新质生产力在“立”起来的过程中,不仅要“大”,还要更“优”,要从传统的“量的扩张”转变为全面提升产业“能效”和“碳效”。
新质生产力产生中“能效”提升与“碳效”提升之间呈现双螺旋攀升互动趋势。《行动方案》中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是“能效”与“碳效”的双向奔赴,大规模设备更新引致的“能效”提升从产业层面倒逼生产者生产出更加绿色、环保、智能的产品,并依据市场需求的反馈,打破传统的厂家生产什么就销售什么的方式,采取“订单”式需求满足方式,生产出差异化的满足顾客消费需求的产品。以旧换新引起的“碳效”提升则是从消费者视角,通过减少使用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从而实现节能降碳的目的。“能效”提升与“碳效”提升之间呈现双螺旋攀升互动促进关系,“能效”提升会反映在产品端,产出更加绿色、低碳、满足多样化的产品,从而促进“碳效”提升,而“碳效”提升之后会对“能效”提升提出更加高质量要求,形成良性互动并不断攀升促进,为建设更加高质量的发展格局提供解决方案,擦亮四川“安全、安心、安逸”的消费名片。
(注:①数据来源:有效激发设备更新市场潜力,人民网,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4/0323/c1004-40201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