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陈瑶 雷霞
营商环境是区域发展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当前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提振经营主体信心的重要举措。近一个时期以来,成渝地区把优化营商环境摆在突出位置,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一系列务实举措带来的服务环境、市场环境的变化,让广大经营主体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对于成渝地区而言,加快建设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靓名片”,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渝新篇章”,须锲而不舍抓好优化营商环境这件大事,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厚植发展沃土,凝聚起所有经营主体的强大力量。
一、国际一流营商环境“靓名片”的靶向目标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经济竞争的日益激烈,各国纷纷将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作为提升竞争力、吸引投资的重要举措。在这个过程中,构建一张“靓名片”,成为各国追求的目标。营商环境是指企业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开展商业活动所面临的政策、法律、制度、文化等因素的综合体现。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因此,构建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成为各国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一流营商环境包括方方面面,集中体现为“三高”“三有”。“三高”指市场化程度高、法治化程度高、国际化程度高。“三有”指经营主体要有获得感、安全感、价值感。近年来,川渝两地以优化营商环境为重点,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发展数字经济新业态、精准招商引资、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等措施,在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二、国际一流营商环境“靓名片”的决策要素
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是营商环境建设的基础。政府应当制定明确、公平、透明的法律法规,为企业提供法律保障和预期稳定的经营环境。同时,政策支持也是关键,包括税收优惠、投资补贴、贸易便利化等政策措施,鼓励企业投资兴业。确立清晰的政策导向是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首要任务之一。政府需要通过明确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以及长期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来为企业提供稳定可预测的经营环境。这包括税收政策、贸易政策、劳工法规等方面的明确规定,以及对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准入、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承诺和保障。这样的政策导向有助于企业制定长期发展策略,增强投资信心,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其次,根据不同的细分产业特点和需求,为每个产业制定专属的主导政策和配套政策,形成垂直政策丛,更好地满足不同产业的需求,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支持。主导政策是指针对该产业发展的核心政策,而配套政策则是为主导政策提供支持和补充的政策。通过明确主导政策和配套政策,可以形成政策的整体性和一致性,避免政策的口袋化和个性化承诺化,减少一企一策和领导个人承诺制。为了完善特色政策体系,围绕细分产业展开工作。及时、精准地公布城市产业平台、机会清单、招商计划等信息,在优惠政策、机会供给、突发事件扶持等方面,推行“免申即享”的惠企政策等。政府应该加强对区域政务信用的建设和监督,加强法治环境建设,确保政府部门和官员遵守承诺和诚信经营原则。推动营商环境的公开化和法治化,提升政府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创造更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优质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离不开优质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完善的交通网络、通信设施、能源供应等基础设施,以及高效的行政审批、金融服务、人才培训等公共服务,能够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强大的基础设施是优化数字营商环境的核心。一是要夯实以5G基站、光纤网络为代表的互联网应用基础设施,增大5G网络和千兆光网覆盖率,推进跨行业、跨地区、跨层次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提升基础设施建设辐射周边能力,形成绿色集约、交流互补、协调发展的数据中心新格局,推动数字营商环境的创建。二是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部及其周围地区的联系对接,促进公共产品和基础设施的交流互补,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科研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精诚合作培育特色优势数字产业。三是将区块链技术引入政府数据开放共享建设,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知识产权融资服务平台,将政府数据分级分类存储管理、备份保护,提高数据可靠性和安全性。打造原始数据资源库,涵盖政府、企业、社会和互联网多种数据资源,推进多业务数据融合进程和数据高容量存储。
透明的市场规则和公正的竞争环境。庞大的国内市场已经成为多数外资企业来华投资的主要动力,对市场公平竞争的关注也已远超各种投资优惠政策,主要诉求包括:一是对进口和国产的节能环保产品采取相同的需求激励政策,如在新能源补贴、政府采购、招投标、标准制定、知识产权保护、资质许可、要素保障和外商投资上一视同仁。二是采取技术中立政策,对新产品的技术路线不歧视、不限制,如新能源领域存在的多种技术路线。三是允许外资企业参与国内重大设备研发项目,建立外资企业参与的透明平台和机制。保障外资企业依法平等参与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与内资企业一视同仁,实现准入便利化、运营高效化。
人才培养和创新驱动。大量的国际经验表明,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是流动的,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关键在于营造有利于吸引高端生产要素和产业的环境,关键在于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环境,关键在于营造有利于激励经营主体敢投、敢创、敢冒险的企业家精神。我们必须看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已经步入深水区,目前发展品质和程度与党中央的期望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一些制约生产力发展的瓶颈、矛盾不可避免,一些制约成渝地区高质量协调发展的问题日益突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各城市、各发展板块之间的发展存在不充分、不均衡等问题。如果企业拥有高素质数字人才,那么其善于接受在线服务,此为“信息富企”,反之则为“信息穷企”,两类企业之间存在严重的数字鸿沟。“信息穷企”在政务服务数字化进程中有着天然的劣势,有可能导致出现“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局面。中小企业更容易成为“信息穷企”。为促进公平竞争,就需要消除中小企业的“数字人才鸿沟”,提升员工的数字素养。政府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数字技能教育,对“信息穷企”进行“信息扶贫”,让数字技术成为企业员工的必备技能,让企业的发展跟上信息化的进程。促进区域“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释放,使人才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和文化培育提供有力支撑。因此,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需要注重人才培养和创新驱动。政府应当加大对教育、科研的投入,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吸引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
三、国际一流营商环境“靓名片”的实践路径
以制度建设为重点。第一,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构建公平竞争环境。要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反对地方保护和行政垄断,为民营企业开辟更多空间。要全面梳理修订涉企法律法规政策,持续破除影响平等准入的壁垒。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要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第二,优化方式提高效率,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持续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体系,去除负面清单以外的变相审批。把信用监管作为成为支撑“放管服”改革的基础性机制,促进社会诚信和企业自觉履约。深入推进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打破各种“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经营运行、招投标等方面进一步破除壁垒。第三,坚持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并发挥市场机制的韧性和灵活性。必须明确“统一”不是集中,更不是计划经济和行政垄断,恰恰相反,“统一”是要打破各种管制和市场分割。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在市场作用力的基础上顺势而为,既可放大市场作用,又可抑制市场失灵的问题。
借鉴国际经验,创新实践路径。全面实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自贸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进“非禁即入”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要通过放宽市场准入,创造良好的产业生态,创新体制机制,优化产业发展路线,形成产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从而吸引更多的企业落户。发挥“一市两场”枢纽优势及中欧班列西向通道优势,以数字化为方向做强口岸服务功能。加强与自贸试验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开放平台和政策充分衔接,推动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复制推广,最大程度地发挥政策叠加优势,打造综合保税区竞争优势,以满足贸易企业保税经营需求。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所;成都市社科院成都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