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琳 范永亭
初冬的黄土塬,昼夜温差较大,白天太阳直射,风轻云淡,暖风和煦。夜晚月光皎洁,冷风徐徐,寒气袭人。有一群人,他们穿密林、爬陡坡、越峁梁、翻沟壑,日夜奔走在黄土高原,同寒风为舞,与星辰作伴,不惧严寒,不畏艰辛,鏖战在黄土塬的峁梁之上、沟壑之间,布测线、定炮点,打井下药忙施工,掀起了黄土塬区找油找气勘探热潮。
再难咱也要干
中石化地球物理公司华北分公司SGC2115队施工的宜君南三维地震资料采集项目,工区位于陕西宜君地区,涉及一市一县一区四个乡镇,工农矛盾突出,工区内山高坡陡,地质条件复杂,给施工带来很大困难。该队攻坚克难,奋力推进施工生产。
“赵队,这里设备无法进入,有9口井需要偏点。”
“我知道你办法多,才让你来干,这点儿困难难不住你,我来做你的后勤保障,再难咱也要干。”SGC2115队经理赵士立拍着钻机队长老郭的肩膀说。
工区东南部区域是项目施工最难啃的“硬骨头”。山坡上全是两米多高的针叶灌木林,测量组是爬进灌木林下面去完成测点的。9口井的井位都在一条山沟的两侧,人迹罕至。
这天,天刚刚放亮,钻机带班班长鲜前进就带领3个穿着厚衣服、戴着厚手套,脸上裹着衣物,包裹得严实的员工钻进了针叶灌木林。他们铆足了劲儿,先用砍刀劈开层层交织的荆棘灌木丛,然后用锄头、铁锹一步步向前修路,汗湿了衣服,累酸了腰背,仍然坚持。
另一组人马用三辆皮卡车将钻机设备运到山脚下后,5名钻工密切配合,人抬肩扛把钻机设备搬运到了近200米处山坡上的第一个井位,上午9点10分,山坡上钻机轰鸣,山沟里的打井施工正式开始了。
3台钻机15人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在深山密林中,劈荆棘、修通道,搬家打井紧张施工,经过12小时鏖战,9口井全部优质完成。
原点打井保质量
“刚刚完钻的15501822井,因为井内地下水多,套管下不去,两天才打了这一口井,太难了!”司钻冉波很无奈。
接下来的一口井距离这口井80米,冉波向钻井质量监督卢仁军诉苦:“这口井和刚完钻的井地质情况一样,还会出水,给偏移偏移吧。”
“这里地质条件复杂,距离一米都不一样。搬家吧,保证质量,不能偏移。”卢仁军说。
100多斤的钻机设备压在肩上,山坡上羊肠小道崎岖坡陡,员工们负重艰难前行。下坡时,弯腰弓背,支撑着设备重压。上坡时,拉长身子,踩稳脚跟一步步挪动。他们要数次往返,才能搬完整套设备,一个半小时过去,钻机到位。
冉波大汗淋漓喘着粗气:“钻机搬迁是最艰难的环节,耗时费劲儿,如遇深沟陡崖,只能绕道,耗时会更长。”
“开钻。”冉波手握刹把,聚精会神地操控着钻机,钻杆一点点地向地下延伸,卢仁军在旁边指点着,钻进、提钻、下套管……14米的井深一个小时完钻。冉波满脸笑容:“这是我打井以来,完井最快的一口,谢谢卢工,以后常来指导。”
突击队员在行动
为保证施工质量,推进提速提效,SGC2115队成立了党员突击队,承担急难险重任务。无人区、高山险壑等艰难环境区,都能看到突击队员的身影。
11月19日,50号机组钻机突然动力不足,无法打井,若返回维修要耽误一天,钻机组只能联系突击队。得知情况后,突击队长、队经理赵士立马上组织钻修工,带着配件火速赶到机组所在地,经过紧急抢修,一个小时后,钻机的轰鸣声再次在山间回响。
11月25日,钻机班秦玉良的三个机组要搬迁到云梦山环境最复杂的工区,山高坡陡,道路狭窄,且他的班组只有两台搬家车,若搬完三个机组最少需要一天时间。突击队知道后,马上就近组织了6台皮卡车协助搬家,三个多小时后,三个机组全部到位。
无论山再高沟再深,突击队员勇往直前,排除一切困难,为钻井排忧解难,力争多打井、打好井。他们每天奔波在工区最艰险的地方,解决了一个个生产难题,让钻井施工逐步走上正轨,打井效率由原来的每天100多口,提升到了目前的每天400多口,为下步高效采集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