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思伊
非公有制企业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力量。非公有制企业的数量和作用决定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在整个党建工作中越来越重要。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推动非公企业的发展优势。
一、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
(一)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现实需要。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企业既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党建工作的新领域。构建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必须把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纳入党建工作总体布局,切实扩大非公企业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
(二)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是促进非公企业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党建兴则企业兴,党建强则企业强。近年来,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取得巨大成效,非公企业自身也不断发展壮大,在稳增长、促就业、惠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加强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强化职工群众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非公企业就会更快更好地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三)加强非公企业党建是激发社会发展活力的现实需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非公企业作为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加强非公企业党建既是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有力抓手,也是引领各领域党建工作发挥联系服务群众作用的重要方面。通过党建引领非公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以推动非公企业积极参与基层治理,更好服务社会、助力发展,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当前非公企业党建工作面临的现实挑战
相对于传统领域党建工作,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思想认知有偏差。企业出资人是企业的治理核心,拥有企业经营管理的主导权和决策权。如果他们简单以赢利等显性利益来判断党建工作价值,看不到党建工作所带来的增强企业凝聚力、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等独特优势,将会造成非公企业党建意识弱化,党建环境不优。
二是责任落实有短板。非公企业由于经营范围不一,分布的行业领域存在较大差异,企业党组织的隶属关系较为复杂,既有属地管理、也有协会管理,既有部门管理,也有挂靠管理,容易造成党建责任边界不明。
三是队伍建设有弱项。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兼职的多,专职的少,如果处理不好党建任务和生产任务、党组织职务和公司管理职务的关系,就会产生不愿抓、不会抓,缺少抓好党建工作的激情和动力。
四是党员管理有难度。非公企业职工一般流动较快,在党员发展等方面存在一定特殊困难,加之一些党员感到归属感不强,存在“口袋党员”“隐形党员”现象,这些都增加了党员教育管理难度。
三、加强新时代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方法路径
党建领航,实干兴企。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必须牢固树立“抓发展必须抓党建,抓党建就是抓发展”的理念,聚焦非公企业发展关键环节、重点领域,持续用力强堡垒、强支撑、强保障,厚植发展沃土,激发企业活力,以高质量党建助推非公企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激活“神经末梢”,消除组织空白。着力理顺地方党委、两新工委、行业党委、属地社区等主体之间关系,加强非公企业基础信息摸排,会同社保、税务等职能部门建立跨部门信息比对机制,全覆盖建立非公企业党建信息基础台账,采取单独建、联合建等方式,分类施策、精细推进,全方位提升非公企业党组织覆盖率。聚焦非公企业不同类型,从职能部门针对性地选派党建指导员,加强非公企业政治引领、跟踪指导,切实加强党对非公企业的工作覆盖。
二是筑牢“躯体骨干”,夯实发展支撑。深化非公企业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推动党企班子互动嵌入,建立健全“双向培养、双向进入”制度,非公企业管理层中符合条件的党员担任党组织班子成员,党组织班子成员中符合条件的进入企业管理层,实现党对企业的有效引领。定期开展非公企业出资人负责人教育培训、党务工作者业务培训,及时印发工作手册等党务工作资料,持续提升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队伍素质水平。坚持为非公企业人才发展提供最大支持,着力深化地企、校企、院企合作,积极争取各类人才支持措施,推动各类人才进入非公企业发展,为企业注入“源头活水”。大力开展党员示范实践活动,围绕技术攻关、企业经营、项目建设等,在非公企业党组织中广泛开展党员亮身份和承诺践诺行动,结合非公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命名创建一批党员示范岗、党员示范班组(车间),让党员成为企业发展的生力军。
三是打通“关节经络”,密切政企关系。建立健全重点企业联系服务机制,推动领导干部带头联系重点企业,行业部门对口联系非公企业,同步制定民营企业评议政府部门工作制度,定期邀请非公企业对行业单位开展工作评议,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加强企业服务保障,搭建企业家“早餐会”“座谈会”“交流会”等各类沟通平台,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定期更新发布“惠企政策目录”,为企业选派“惠企保姆”,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