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向前一步,法治建设就要跟进一步。”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大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描绘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并对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证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出了总体要求,作出了战略擘画。其中,加快建设法治社会,是党的二十大在法治领域提出的一项重要举措。
充分认识法治社会的
基础性地位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项系统工程。如果将法治中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四个概念在同一时空使用,可以认为“法治中国”是上位概念,“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是“法治中国”三大基本要素。法治国家指国家公权力的法治化;法治政府主要指国家行政权行使的法治化;法治社会是指包括思维方式和行为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的法治化。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亦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在党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理论中,法治社会建设处于基础性地位;在党领导的法治中国建设实践中,法治社会建设的效能直接影响并决定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成效,加快建设法治社会成为近年来党治国理政高度关注的问题。
准确把握法治社会的
多维度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视角,对法治在治国理政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深刻解读,阐述了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习近平法治思想中,法治社会建设主要有以下基本要求:法治社会建设以法治中国为目标指向;法治社会建设要凝聚合力,人民群众是动力源泉,党员干部是关键力量;法治社会建设要坚持系统思维,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从运行方式看,法治社会是指国家权力和社会关系按照明确的法律秩序运行,并且按照严格公正的司法程序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社会纠纷;从内在要求看,法治社会建设侧重于社会权力的法治化,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利益诉求是全民守法习惯养成的内在逻辑;从目标抓手看,全民守法是法治社会建设的主要目标及总抓手。
积极探索法治社会建设的
路径举措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法治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努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加快建设法治社会是党的二十大在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方面提出的一项重要举措,也为法治社会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从法治社会的本质要求出发,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需要关注以下动因。
政治力量的推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法治社会建设的政治推动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法治社会建设作为法治中国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党的主张贯彻到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各级领导干部是依法执政的主体,是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榜样。领导干部能否以身作则、以上率下是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
法治理念的培育。法治理念的培育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只有内心尊崇法治,才能行为遵守法律。”法的权威和尊严源自人民内心的拥护和真诚的信仰。法治社会建设要把培育全社会法治意识和法治理念作为基础性工程,通过多种措施和途径,树立全社会的法治信仰,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法治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法治精神转化为具体法治实践。
法律制度的形成。完备的法律制度是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良法是善治的前提,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依凭。新时代我国立法数量大幅增加。2018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宪法修正案;2020年5月,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重要法律——《民法典》编纂成功;一系列重要领域法律的制定及修改,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不断完善,其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进一步增强。从立法任务上看,进一步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加强新兴领域立法是当前立法工作的重点任务,也是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制度基础。
传统文化的传承。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社会培育法治文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血脉和丰厚滋养。比如,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出礼入刑,隆礼重法”的治国策略,“天下无讼,以和为贵”的价值追求等,都在新时代法治建设中得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法治社会建设深沉而持久的力量。需要关注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在新时代创新发展的产物。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法律文化,要求统筹整合各方面资源和力量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立法、执法、司法、守法以及法治改革的各个环节。
(作者系山东省枣庄市委党校法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