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1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深圳市 16 号线共建管廊稳步推进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3-5 7.jpg

10 18 局集团承建的深圳市 16 号线共建管廊项目综合3 技术 建舟。 

■ 石岩林 

  

    深圳,又称“鹏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之一。

    10月5日,中铁二十五局集团承建的深圳市16号线共建管廊项目综合井3主体结构顺利封顶,实现了该管廊Ⅰ标首个工区全面封顶,为后期工程奠定稳固基础。

    深圳市16号线共建管廊总长度约25.3千米,起于深圳龙岗区龙岗大道,至坪山区银田路,跨越两区八路,是集电力、通信电缆、给水、再生水管于一体的大型综合管廊。中铁二十五局承建“4井2区间”,目前工程已进入冲刺阶段。全线建成后,对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满足民生需求、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抢抓机遇、主动作为是工程快速落地的关键。自进场以来,深圳市16号线共建管廊项目以起步即冲刺、开局即决战的姿态,不断强化过程控制,压实精益化管理,坚持项目口碑和效益齐头并进,尽锐出战,攻坚克难,圆满完成多项关键节点工作,获得业主、监理等单位的高度认可。

群策群力,办法总比困难多

    该项目施工不仅环境复杂,地质条件也极为恶劣。据项目负责人介绍,盾构掘进过程中穿越上软下硬地层交界面、岩溶发育及断裂构造带等不良地质构造,下穿多处建筑物和既有地铁线路,且工区正处闹市中心,全线施工组织中交叉作业多,作业面不足,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

    为此,项目部组织召开专家研讨会频繁“问诊把脉”,根据实际制定专项施工方案。建立完善的变位监制系统,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盾构掘进参数,保持开挖面稳定;从施工工艺上控制地层损失,减少临近建构筑物变形;同时采取超前注浆在盾体周围形成塑性支撑体,减少涌水涌砂,有效控制沉降。

    敢于问难、坚持不懈、春华秋实,深圳市16号线共建管廊项目自实施以来创下一系列壮举,顺利完成国内最长距离既有线下穿段施工,实现全线第一个主体结构全面封顶,成功解决“始发即转弯”、“小半径,大纵坡”等多个难题。

管理创新,精准滴灌育专才

    为落实盾构公司‘深化专业、升级管理’新思路,实现盾构施工人机一体,力争设备完好率、利用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实现设备创效的先进目标,该项目建立了人员固定、架构稳定的盾构队管理模式。

    盾构队针对每日掘进计划制定每日盾构掘进技术交底计划,在交接班会上向当班管理人员及作业人员交底,内容包括每日掘进目标、每环地质情况、风险源辨识、每环掘进参数等。为保证掘进数据及时准确,每环掘进完成后,当班调度员需根据实际掘进情况编制每环掘进报表,及时分析总结,经项目技术负责人审核后归档。盾构队因材施教,根据员工职责、业务属性不同,制定差异化技能培训方案,打造专项学习平台。选树典型发挥模范作用,一人带一班,一班带一队,以点带面达到全员提升的效果。

    该管理模式不仅科学有效地提升了施工进度,还保障了更多专业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的稳定,为项目提供了持久的专业技术能力支撑。

笃定前行,

我们都是‘追梦人’

    “工期紧,任务重,选择坚守岗位,就要尽力把工作做完做好。”综合井3现场技术员刘建舟在得知国庆施工需要现场技术员后,义无反顾坚守一线,抢抓十月施工黄金期。由于综合井3与地铁16号线C出入口共用同一施工场地,导致大干期间物资运输紧张。刘建舟不等不靠、积极协调,利用周边在建施工单位的设备、场地进行材料倒运,保证物料及时抵达施工现场。

    深圳持续高温,施工队伍容易出现疲态。刘建舟化身“指导员”深入工人内部,与大家真诚交流,分析问题并进行心理疏导,按照个人业务强项合理分配任务;通过重组施工工序,采用两班交替工作制减轻压力、提高效率。“刘工每天上班来得比我们早,下班走得比我们晚,在他的感召下,我们工作不敢有一丝马虎。”工友们一致认可。

    在深圳市16号线共建管廊项目部,像刘建舟这样扎根一线的建设者还有很多,面面俱到的项目经理吴振宇、“斤斤计较”的安全达人田磊,刻苦钻研的技术能手刘治文……他们是湾区建设者的缩影,日复一日地耕耘在这片沃土,为深圳贡献“铁建智慧”,为“鹏城”赋予扶摇之力。

    脚踏实地,行稳致远。中铁二十五局集团深圳市16号线共建管廊项目将继续秉持初心、戮力进取、勇挑重担,为深圳城市建设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