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3月10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更好满足多样化金融需求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罗建华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习近平2月28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习近平在主持会议时强调,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切实解决贷款难贷款贵问题。(2月28日新华网)

  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是金融业支持现代经济体系建设、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重要体现,是金融部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是缓解人民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和金融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促进金融业可持续均衡发展,引导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命脉,在落实“六稳”“六保”任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自党中央部署实施《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来,金融服务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不断提升,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补齐民生领域短板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总体看,目前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在全球居于较高水平。虽然普惠金融体系建设较快,普惠金融服务不断完善,但我国普惠金融存在着开展业务成本较高、服务供给不充分、数字鸿沟问题凸显、配套设施仍不健全等问题,影响普惠金融服务的覆盖率、便捷性、可得性、安全性,需要进一步予以完善。比如,随着当前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持续改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不断扩大,能工巧匠、青年才俊等回乡创业群体不断增加,带来了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但是目前普惠金融服务还没有充分体现新发展的时代特点、趋势和要求,不能完全满足单一主体多类化和多类型主体多元化的需求。

  金融活则经济活,金融兴则经济兴。“十四五”规划明确“增强金融普惠性”,把普惠作为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我国金融发展的基本导向之一。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快补齐县域、小微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金融服务短板,促进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科创金融等融合发展,提升政策精准度和有效性。要优化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产品体系,有效发挥商业性、开发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作用,增强保险和资本市场服务保障功能,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有序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要完善普惠金融政策制定和执行机制,健全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制度规则、基层治理,加快完善风险分担补偿等机制,促进形成成本可负担、商业可持续的长效机制。要高度重视防范金融风险,加强金融系统党的建设,强化全面从严治党严的氛围,把严的要求落到实处,加大金融监管力度,坚决惩处金融领域腐败,查处违纪违法人员。

  发展普惠金融,是金融机构的责任和使命,也是市场机遇和转型方向。针对当前普惠金融存在的覆盖率不高、获得感不强等问题,金融机构要站在党和国家发展大局和新的时代起点上,坚守“金融为民”的初心使命,深入落实新发展理念,促进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加全面地推进普惠金融各项工作,不仅要强化机制保障,加大金融服务的力度,也要完善服务体系,提升金融服务的广度;不仅要强化金融创新,延伸金融服务的深度,也要优化金融环境,增强金融服务的温度。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实现普惠金融高质量、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