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伊楠
2022年中央农村经济会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持续抓紧抓好,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要持续推动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切实维护和巩固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中央农村经济会议强调: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抓紧完善和落实监测帮扶机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当前,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农村经济会议精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兜底落实对乡村产业的全面帮扶。从温饱到小康,再到更上一层楼,衔接和支撑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是乡村产业,对乡村产业要实施全面监测和落实兜底帮扶。
乡村产业很多处于小且微的状态,抵抗风险和抗争市场的能力弱,一旦由于主观经营不善或客观不可抗力,经济衰落重新振兴的贷款需求,常常被虚假信息所掩盖。常常是需要程度很严重,渴求愿望很强烈,但是按现行规定都不能顺利放贷,乡村产业往往被置于种植养殖大户和经济效益好的小微企业贷款的边缘区。要极大关注这种乡村产业贷款难。要直面这种乡村产业帮扶的需求,兜底保障乡村产业全面帮扶落地。要着力用足政策和共享信息,制行措施和实施细则,兜底保障乡村产业贷款落地进户。
乡村产业一个生产经营季常规申领贷款,紧急需要时特殊申请贷款,贷款难有时被不同程度的“合理化”,即不具备担保和还贷条件,经营状况及查或遭遇变故或经营不善,前贷无力清结。或者与“种植养殖大户”和“中小企业”一并统计,乡村产业贷款额度和户均覆盖面表明良好,乡村产业贷款实际获得状况被忽略。相对于“种植养殖大户”和“中小企业”,乡村产业在普惠金融中,首贷、续贷和增贷,往往被忽略、挤占和搁置,机会和额度极易被“种植养殖大户”和“中小企业”挤占甚至抢先。乡村产业自身的需要、诉求特别是贷款渴望,往往在统计学意义上被覆盖和所代表。要关注和纾解乡村产业贷款困境,着力化解这种乡村产业贷款难贷款贵问题。
一直以来,乡村产业生产和经营的最大困境和基本诉求的贷款问题,迫在眉睫和瓶颈困难仍是供求失衡。特别是当经营不善和或遭遇经营链市场变故,处于上一个贷款周期尚未偿还,乡村产业现实现存的贷款渴求,往往被政策否定和普惠金融忽略,贷款需求甚至在统计学意义上被“中小企业”均量。要加大对乡村产业的有针对性扶持力度,提高个案贷款扶持效率。要对乡村产业贷款市场加强干预边界,破解乡村产业贷款市场的供求失衡。近几年,乡村产业贷款供求关系和供给制度是以政府为主导,以普惠金融政策为主,但在总量上和总体上倾斜中小企业,乡村产业贷款被总量平均化,降低了乡村产业贷款成效和贷款实现的满意率,切实让贷款落地进户乡村产业。
时下,乡村产业贷款仍是衡量财产状况、判断还款能力和潜在的违约风险,在为乡村产业提供贷款时,无论在现实中采取哪种具体方式授信,其实质上都取决于乡村产业资产的多少和担保状况。为了解决乡村产业资产过少而创新出来的权利质押担保等新型担保产品,最终在供给上仍然受到乡村产业财产数量的高度制约,这意味着资产较少的乡村产业,很难获得现有的任何一种形式贷款担保。因此,乡村产业贷款要有明确的政策倾斜,对乡村产业提供贷款供给的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在乡村产业贷款市场供求失衡的情况下,应该制行并遵循政策,转变经营思想、加强风险管理、提高贷款成效。同时积极开发针对乡村产业贷款新型担保产品,在供给上促进乡村产业贷款市场供求平衡,确保乡村产业贷款的获得率和到帐率。
从个案乡村产业的视角观察贷款供求,乡村产业贷款体系缺陷及乡村产业自身能力较弱,导致对乡村产业提供的有效供给不足,致使乡村产业贷款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进而影响乡村产业贷款的可获得性。乡村产业贷款供求失衡,地方政府要积极介入和有效干预,乡村产业贷款供求,既要有总量和指标量比,又要有针对性缓解乡村产业贷款难。时下,乡村产业贷款担保呈现弱质化趋势,包括政策性和商业性担保机构均对乡村产业担保比例低,企业法人担保意愿低,自然人担保效力较弱。乡村产业贷款缺乏有效担保资产,可供担保不动产价值较低,综合因素使得乡村产业贷款意愿、额度和时限大打折。关注和缓解乡村产业贷款困境,就要亟待划拨并严控专项扶持乡村产业的融资比例,给乡村产业贷款供求以总量控制和个案个企指标,在根本上化解和扭转乡村产业贷款难,确保乡村产业贷款实现的可能性和满意度。
(作者系广东嘉应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