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05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积极参与经济“双循环” 努力唱好成渝“双城记”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龙继辉

  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16日召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会议要求,成渝地区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健全合作机制,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唱好“双城记”,建设好西部陆海新通道,积极参与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10月17日《人民日报》)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基础良好。成渝一体化发展,历史悠久,合作密切。不管是“巴蜀之地”,还是“天府之国”建设,都是成渝两地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的生动注脚和最好诠释。而且,重庆市以前还是四川省的一个地级市城市,与省会城市成都历来就是同舟共济、比翼双飞的排头兵。

  所以,今天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自然就是水到渠成,轻车熟路,游刃有余了。可以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天作之合,合作前景一片光明,前景可期,必定能修成“正果”。

  唱好“双城记”,要在人才使用上下一番“绣花功夫”。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人才对于成渝地区参与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唱好成渝“双城记”,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成渝两地都要坚持“五湖四海”的用人标准,礼贤下士,不拘一格降人才。一要筑巢引凤,大力引进经济发展的高素质顶尖人才,比如院士等,助力成渝地区经济快速腾飞。在人才引进上,不唯身份论,不唯文凭论,重真才实学。高手在民间。要善于重用“土专家”、“土秀才”,在乡村振兴上建功立业。二要构建人才流动的“绿色通道”,形成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人才聚合优势。

  唱好“双城记”,要在产业发展上下一番“绣花功夫”。好酒不怕巷子深。要在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中略胜一筹或鹤立鸡群,产业、产品的独树一帜是物资基础,更是致胜法宝。因此,成渝两地要在产业发展上下一番“绣花功夫”,做强、做大、做优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建设一批驰名中外的知名企业和产品,让慕名而来的订单如雪花飘来一样数不胜数。这样,成渝地区就能在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中风景独好。

  唱好“双城记”,要在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上下一番“绣花功夫”。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价值必须在流通中才能实现。因此,成渝地区唱好“双城记”,必须积极参与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让成渝地区的产品供不应求。为此,成渝两地要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共同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建设好西部陆海新通道,积极参与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出台,从国家层面上为成渝地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注入了强劲动力,这是成渝地区唱好“双城记”的“特效药”和“尚方宝剑”,成渝两地务必用好、用足国家的优惠政策,跨越式发展。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深信,假以时日,成渝两地经济发展一飞冲天的愿景,必定会理想照进现实的镜子里,再造一个闻名遐迩的“新天府新区”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