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三十年风雨,酬凌云之壮志,以胆略为砚,化汗水为墨,著乌金之笔,圆光明之梦。
寒暑易节,时光荏苒。1989年,新集矿区破土开工,是勤劳的新集人,用他们的勇敢和智慧,挖掘出了第一捧乌金。30年砥砺奋进,产量从十万到百万再到千万,从小煤窑到大型国企的历史性跨越,先后建成全国第一对数字化矿井刘庄煤矿、国内首对智能化矿井口孜东矿,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板集电厂……30年来,中煤新集公司见证着我国煤炭开采改革创新、开发利用的历史变迁。
挖煤,智能高效
回忆起新集矿区初期的煤矿开采情景,曾是新集二矿采煤队职工、现刘庄煤矿综采二队副队长赵家成在接受笔者采访时用了8个字来概括:“打眼、放炮、装车、运输”。
赵家成感慨道,与那时相比,现在井下作业环境更好了,产量更高了。煤炭开采工艺的历史性跨越,是新集公司不断发展壮大和科技显著进步的一个侧影。
刘庄煤矿,中煤新集公司生产主力矿井之一。2006年建矿之初刘庄煤矿就坚持科技领先战略,矿井各主力和辅助系统坚持大型化、重型化、智能化的超前配置理念,成功地实现大倾角、大采高、超长、宽面俯斜综采。以设备集成、技术集优、数字集控、管理集约的刘庄煤矿,被中央媒体誉为全国第一对“数字化”矿井。
2018年,刘庄煤矿111102自动化工作面已经实现井下泵站、胶带顺槽皮带机、运输机、转载机、破碎机以及液压支架的设备状态进行监控、告警及集中控制,并通过现场的高清摄像头对设备的实时工作状态进行全程监控。由过去需要支架工6人,运输机操作工2人,转载机和破碎机操作工1人,两条皮带机需4人,泵站控制1人,现在仅需1人就可以完成操作。生产班每班自动化割煤可达6刀以上,曾创日割煤10刀生产原煤2.3万吨、月产36.8万吨的好成绩。
据了解,自2006年建成试生产以来刘庄煤矿累计实现煤炭产量突破9000万吨,财务利润累计突破百亿元。
正所谓“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对于刘庄煤矿来说,目前正从“减人”向“无人”靠近。
目前,井下电气设备均能在地面集中控制和监控,实现井下供电、制冷等要害场所无人值守;生产过程实现全方位的实时监控,并采取应急情况下的联动指挥,进而达到集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为一体的“数字化”智慧矿山。
发电,清洁环保
一马平川的皖北大地屹立着一座性能参数国内领先、环保指标行业一流的百万级煤电一体化发电企业——中煤新集利辛发电有限公司。
笔者走进中煤新集利辛发电有限公司亲眼看到,矗立在该电厂区的两座240米高度的冷却塔,不再是过往印象中电厂烟囱排出的滚滚黑烟,而是实现了视觉上的水蒸汽效果。
板集电厂副总工程师刘开健告诉笔者,这主要归功于坐落在该电厂的2×1000MW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
从排放污染物的指标来看,这两台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的二氧化硫的排放水平在10mg/m3,国家标准是35mg/m3;氮氧化物的排放水平大概在12.6mg/m3,国家标准是50mg/m3;烟尘的平均运行水平是1.5mg/m3,国家标准是10mg/m3。
环保指标远远低于国家标准,得益于板集电厂在建设过程中就同步配套建设脱硫、脱硝、高效静电除尘器、湿式除尘器、废水处理综合利用系统等环保设施,实现烟气超低排放。这是安徽省首个同步建设湿式除尘,实现超低排放的项目;首个实现百万机组深度调峰的项目;首个分级布置低温省煤器,实现全负荷脱硝的项目;首个脱硫废水提纯,实现废水零排放的项目;首个取消灰场,实现固废综合利用一体化的项目;首个采用管状皮带输煤技术,实现无尘输煤的项目;首个实现全厂噪音模块化治理的项目。
除超低排放外,在这两台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其供电煤耗为263克/千瓦时,处于全球最好水平。投产三年来,板集电厂累计发电突破300亿千瓦时,就地消纳刘庄煤矿煤炭一千多万吨,实现了中煤新集公司从煤炭输出到电力输出的转变,也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为其他煤电企业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30年发展筚路蓝缕,30年发展辉煌铸就。展望未来,中煤新集公司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煤、延伸煤、超越煤,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着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为国家富强,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生活再立新功。(常亚飞 崔雷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