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川煤集团广旺公司赵家坝煤矿地测人员
●地测科人员正在对测量图纸进行复审
■ 姚荣华 刘晓军
煤矿测量被喻为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眼睛”,它涵盖了矿井设计、建设、采掘、机运等多项工作,对矿井安全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川煤集团广旺公司赵家坝煤矿,建矿50年、开采战线长、地质条件复杂,测量工作难度极大。该矿测量人靠着坚韧、细致、精准、高效的精神,出色完成了每一次测量任务,特别是自2016年12月至2019年9月期间,他们承担了新布置的106采区的回风、轨道、行人上山测量任务,确保了三个上山的精准贯通,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辛勤是他们的常态
“平时看到他们在井下扛着脚架,背着仪器挺神气的,但自从我成为一名测量人后,才体验到了他们的不易。” 李甫昌是今年9月2日从该矿运输一队调到地测科工作的,他指着仪器室内放着的常用设备说,“这个木脚架有10公斤,这台全站仪有7公斤,还有水准仪、激光导向仪等等设备,这碗饭不好吃哦。”
该矿地测科有测量人员4人,平均年龄42岁,都是“半路出家”从事测量工作,坚持学习是他们胜任工作的法宝。他们建立了内部学习提升制度,定期组织开展学习活动,并以现场实操为重点,扎实开展“老带新”的传帮带活动,逐步掌握仪器操作、专业软件使用、公式运用等技能,有效发挥了“眼睛”作用,做到了指哪打哪,精准无误。
“冬天穿得太厚,背着仪器,没走多久就流汗了。而夏天井下路面潮湿,易打滑,生怕把仪器摔着了。”“我们一个班常常要走十几公里的路程。”“测量工作是一件需要体力、脑力并用的工作,需要学习的内容太多了。”“我们不仅现场数据测量要做到精准无误,室内数据计算也必须精准无误。”“每当看到巷道精准贯通,我们心里就无比兴奋。”提起测量工作,他们心里有着较多的酸甜苦辣,诉说着“这碗饭不好吃”。
精准是他们的信条
“煤矿井下测量与地面不同,只能依靠仪器才行,稍不注意就会把巷道打偏,增加企业生产成本,甚至影响安全生产。因此,我们无论在现场测量、内业计算,都要经过反复计算和检核,绝不能出现任何差错。”有着多年矿山测量工作经历的刘晓军对精度有着较深的感悟。
该矿106采区轨道上山、回风上山和行人上山巷道断面大,全采用激光指向,每次激光指向仪的检校矫正却是一个较强的技术活。“苏晨和吉茂奎往巷道的导线处走,刘晓军和掘进队员工找来两部梯子,上端相互交叉,搭成人字梯,我则爬上梯子,通过对激光指向仪的顶针螺丝进行调整,来调整激光光束。本来梯子就不稳,人站在上面都是小心翼翼,调节激光光束调整需小心加细致,往往调节多一点就要重新来来过,往往我在上面要呆近一个小时才能完成,但为了掘进队能准确地使用中腰线做到安全快速施工这也值了。”测量员张明生回忆当时的情景说道。
记得在对340大巷进行基本控制测量时,由于弯多、巷道断面小、风速快,造成锤球不停摆动,造成距离超限或方向超限,对中的效果很不理想。长时间处在风流中、高强度且紧张地工作,让身体有些单薄的吉茂奎吃不消了,先是流鼻涕,后头嗓子疼,再到后来话都说不出了。大伙见状,连忙劝道:“今天我们就先测在这里,明天继续。”可张明生却偏要坚持下来,为下一步工作打基础。
服务是他们的宗旨
“由于矿井个别作业点生产条件较差,有的员工对中腰线重视度不高,我们就必须根据现场实际,勤跑现场、勤检查、勤调校,杜绝出现误差。”该矿测量员苏晨对1962碛头中线进行检查校正后说,“我们常遇到因岩石垮落,造成早上放好的中腰线中午就被破坏了,我们又换好班衣入井对中腰线重新标定。这没办法,为基层一队服务是我们的工作。”
2018年7月下旬的一个中班,苏晨在对106采区轨道上山进行掘进距离测量时,发现激光点未在碛头的中心位置,偏移了近8公分。苏晨立即找到当班作业人员,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掘进员工一听,不当一回事地说道:“这有什么问题嘛,这么大的断面,差个几公分正常。”苏晨一听,立即指正道:“你们队是从下往上掘进,如果发生偏移,将无法与已掘进到位的上段上山精准贯通,就算贯通了巷道断面也很难看,还会影响提升运输,难道你们不怕员工戳你们脊梁骨。”
基层队员工按中腰线施工意识淡薄的问题引起了测量人的高度重视,他们利用基层单位周二安全活动日、周五政治学习会等时间,主动深入到掘进各队,讲解中腰线在巷道掘进中的重要作用,并在现场对员工进行指导。“通过地测人员的理论培训和现场讲解,我们队员工对中腰线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并主动抓落实,现在我们巷道的施工质量比以前有了明显提升。”该矿掘进二队队长王文跃看到员工的新变化后欣喜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