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8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成都犀浦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焦公亭” 环境整治获得验收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12月13日上午,成都市郫都区文体旅游局、犀浦街道文化站、石亭村委会领导和“焦公亭”环境整治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相关人员,对“成都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焦公亭”环境整治进行了复查验收,复查结果为合格,同意正式交付使用。

  “焦公亭”位于郫都区犀浦街道石亭村东南70米处,始建于1942年(民国31年)。它是为纪念郫都区著名的教育家、慈善家焦酉山而修建的八角亭。2007年,“焦公亭”以其精美的造型和古建工艺,被列为“成都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焦酉山,原名焦天福,1873年出生于原成都县复兴乡苟家巷(今成都市新都区大丰镇),逝世于1942年。家里兄弟4人,他排行第三,人称“焦三爸”,社会尊称“焦善人”。他一生中助人行善,规劝“恶人”,晚年隐居郫县犀浦石亭村。他于1901年创办“萃杰慈善堂”,后更名为“萃杰慈善会”。同时创办学校、从事教育。慈善会成立后,他以“仁爱”、“为善”、“中和”为宗旨,以贫苦农民和城市居民为服务对象,积极发展慈善会员。他创办的“萃杰慈善堂”遍布金堂、罗江、德阳、广汉、新都和郫县等地,会员达到了1万余人。“萃杰慈善会”先后倡导并发展了“十大善举”:一是施粥,让灾荒之年的饥民维持生命;二是施米,让无粮过年的穷人吃上饭;三是施衣,让穷苦百姓能度寒冬;四是无息借贷,让急需用钱的百姓解燃眉之急;五是施药,让生病穷人得到救治;六是施菜,让夏季过往路人消暑解渴;七是义学,先后创办“萃杰私塾”、“萃杰小学”、“萃杰中学”、“时才学校”,每期招收学生达到1000余人;八是施爱,关爱孤寡老人和失养婴儿;九是施棺,让死后的穷人能得到安葬;十是义冢,购买土地供死无葬身的穷人入土为安。在做慈善时,焦公大力宣扬“吃亏、受苦、忍气、耐劳、谦恭、认过、率真、会想”等“十六字”做人美德。他的善举在当时享有很高名望。吴佩孚、戴季陶、朱家骅、于右任、林思进、张大千等名流曾多次前往拜谒。

  “积善累功超凡入圣,育才施粥动地惊天”。1942年八月初八日,焦公在犀浦石亭村周子林家安然离世,享年69岁。焦公逝世后被安葬在生前特别喜欢的草亭旁。为了纪念这位慈善家,当地百姓自发组织,历时三年建成一幢焦公八角亭并垒其坟冢。八角亭在“文革”时期作为粮食仓库部分建筑受到破坏。上世纪80年代以后,焦公的学生多次捐款对其进行修缮,现保存较好。2007年4月6日,“焦公亭”被成都市人民政府列为“成都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8年仲夏,为大力弘扬焦公“吃亏、受苦、忍气、耐劳、谦恭、认过、率真、会想”传统美德,消除文物主体消防安全隐患,郫都区人民政府拨专款对“焦公亭”围墙和年久失修的附属房及周围脏、乱、差环境进行了整治和重新打造。打造后的“焦公亭”以其精美的造型、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成都市一处重要的文化建筑景观,成为当地群众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周安才 陈礼亮 代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