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自《宽窄:衡量和把握万事万物的尺度》一文,前文见本报5月10日P7)
宽窄与中庸之道
过去人们对宽窄的认识都是从物理学、视觉上去把握客观对象何者为宽、何者为窄。如今,我们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智慧、中国哲学的角度去感受,在对事物的观照当中看到了事物的宽窄之分、多少之别、大小之辨以及量的积累、质的变化,由宽窄一下引申出很多对世界全新的认识。
中国哲学讲中庸之道。“中”字在甲骨文中本是一根旗杆飘着旗帜的意思,体现出旗杆两边均衡、宽窄适中。“中”者,不偏不倚的“度”;“庸”者,平常也,通“用”。中指不偏,庸指不易。中庸即中用。中庸就是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宽窄不能为世人所用,不能为社会、生活服务,也就不具有现实价值和发展意义。中国的建筑讲究左右要对称,宽窄要适度;中国的园林包括我们川西园林的格局,也是在讲宽窄;堪舆学,注重布局的宽窄适度、对称,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中国传统文化最大的特征就是讲对称、讲中庸、讲均衡,不偏不倚。中国传统神话里所谓“天圆地方”“天宫天庭”“龙宫”“不周山”等,都涉及一种空间结构及形状。传说中的所有空间里面,都讲均衡、适度、对称。事物的均衡就是保持一种平衡,由各个支点来保持不倾斜。如一旦失衡失度,就会带来倾斜、颠覆和轰毁。中国神话大多都表现人与自然、自然运行的失衡与平衡的矛盾运动及其抗争,力图达到世界新的平衡。宽窄是建立在均衡、平衡、稳固、稳定、牢固基础之上的。中国哲学的基本思想突出事物发展的平衡、稳固和基础深厚。倘若宽窄之间某点出了问题,便失去了均衡。所以,宽窄要适度、宽窄要均衡,宽窄要保持中庸状态。
宽窄是对和谐世界的追求,这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追求。《易传》讲:“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太和”,就是最上等的和谐,最好的和谐状态。北宋哲学家张载在《正蒙》提出:“ 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氤氲、相荡、胜负、屈伸之始。其来也几微易简,其究也广大坚固。起知于易者乾乎!效法于简者坤乎!散殊而可象为气,清通而不可象为神。不如野马、氤氲,不足谓之太和。语道者知此,谓之知道;学《易》者见此,谓之见《易》。”即太和便是道,是最高的理想追求,是最佳的整体和谐状态,即“太和中容万物”也。“氤氲”“野马”的比喻,说明气茫茫无际,充盈太虚,升降飞扬,从未停息,这就是太和之道的真实相状。其性质是“一物两体”,虚与气统一。这种和谐是包含着浮沉、升降、动静等矛盾,即“宽窄”的和合状态。儒家进步阐述了要实现“和”的理想,最根本的途径是“持中”,并通过对持中原则的体认和践履,去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内心之间的和谐与平衡,这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因此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之一,这也正是宽窄的精髓要义。
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强调不偏不倚,保持中正平和,其根本的途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与天地参”的天人合一境界。这里的“中庸”已进入一种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的道德理想阶段,将“宽窄”所需要表达的“中和”“适度”思想上升为理想人格范畴。这是“宽窄”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的合二为一。众所周知的一幅形容弥勒佛的对联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这里的“宽窄”是在讲忠恕宽容。
在四川乐山凌云寺也有这么一幅对联:“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无知无识;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观来观去,观他人总有高有低。”对联中谈及古今东西、天地日月诸多事物,由眼界的“宽”到自身的“窄”,引人深思。人们常说的宰相肚里能撑船也是在赞扬一个人的宽广肚量。这里的宽窄已成为一把道德标尺、人格标杆了。(本文摘自光明日报出版社《宽窄九章——写给大众的哲学》一书前言,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