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5月31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沙漠研究院里的“娘子军”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孔守曾

  西北油田采油一厂开发研究所,坐落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被石油工人称作“沙漠研究院”,在这里,奋战着70多名“85后”科研人员,其中40名都是女性。她们钻油层、算数据、搞研究,整天与油水打交道,是油藏开发一线的“娘子军”。

  李娟:油与水之间的“舞者”

  “如何重新规划井网,在断溶体注进效益水,增加储量动用?”站在塔河三区东“婀娜多姿”的地质构造图前,李娟陷入了沉思。

  作为西北石油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她先后在采油区、开发研究所担任技术员,8年来,积累了丰富的开发工作经验,同事们称她是“专家型”技术员。

  西北油田三区东区块是有名的“水上漂”油藏,她和同事们经过多次研究,推翻了原来“低注高采”注采方式,重新布置了“等高注采”“高注低采”等4个注水井网,累增油1.2万吨,新增SEC储量8万余吨,这一成果让她兴奋了好一阵子。

  翻开李娟的简历,31岁的她收获颇丰:4次获得西北油田油气藏开发动态大赛分析能手,12个项目获油田高效措施奖、优秀提质增效奖,其中《立足“823”工作法,提高老区储量动用》在塔河T414CH2单元推广应用,采油速度提高了0.12%。

  荣誉的背后,是艰辛地付出。2018年她生病住院,先后做了两次手术,第二次伤口还没完全愈合,就匆匆赶回了单位,因为她负责的塔河四区要部署2019年“单元气水驱调整”等工作,事关区块效益开发,她可不能“错过”。

  “她就像一位舞者,在油与水之间尽情挥洒,工作起来堪比男子汉,8年来,每个春节都是在大漠度过,却没有一点怨言。”同事海刚这样说。

  刘冬青:困境中挖出天然气

  今年33岁的研究生刘冬青,来到西北油田之前,还有一段爱情佳话。

  2007年,刚从西南石油大学油气田开发专业毕业的刘冬青,被分配到克拉玛依油田工作,同学加恋人的张晓却被分配到西北油田勘探研究院,一片戈壁滩成为他们相会的屏障。听说考上研究生就能重新竞聘上岗,她决心重回母校,攻读研究生学历。

  就这样,她刻苦学习,为梦想而战。2014年,她终于以高分考上了油气田开发专业研究生,通过竞聘,来到了心驰神往的西北油田,成为采油一厂开发研究所气藏室的一名技术员。面对底水锥进及地层能量对天然气生产的影响,急需寻找新的接替阵地。她急在心里,利用自己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九区奥陶系地震和岩心资料展开“拉网式”攻关,终于找出突破口,创新提出了“新木桶管理法”。按照这一理论,采油一厂先后在“良里塔格组”、石炭系找到天然气新储量,目前已实施措施7口,增气3500余万方,她成为增气的头号“功臣”。

  “那一段时间,她整天钻进资料堆里,连吃饭都得挤时间,经常熬到凌晨一两点。”在采油一厂开发研究所交流学习的丈夫亲眼见证了妻子的酸甜苦辣。

  提起下一步天然气增产,她信心满怀:“我要和丈夫合作,探索‘零回压’排水采气新工艺,争取少投入、多采气”。

  胡建平:效益开发的“领头羊”

  提起采油一厂胡建平,可谓无人不晓。能干、孝顺、贤惠都是她的代名词。胡建平是开发研究所规划室主任,负责全厂产量部署、措施运行和跟踪,工作面广、任务繁重,原本是男同志的担子,她却主动挑在了肩上。

  面对油藏开发的难点、痛点,胡建平着眼长远,勇于“亮剑”。比如在如何实现效益开发上,她反复研究自然递减曲线图,分析影响因素,完成了《全周期效益开发的决策探索》,为油田实现效益最大化提供了参考。

  “胡建平柔中带钢,敢于攻坚啃硬,既是油藏开发部署方面的大拿,也是效益开发的领头羊”。开发研究所所长王佳乐这样评价她。

  近年来,采油厂油藏开发逐渐向油藏经营转变,面对油田含水持续上升、措施挖潜难度增大的实际,如何实现区块效益开发,成为她的“心头病”。她带领同事们分析主控因素,制定了“财务指标‘倒逼’SEC储量目标”区块目标管理法,将储量目标分解到生产区块和单井,从而有针对性进行挖潜。项目实施后,全厂新增SEC储量128万吨,5个负效区块有4个实现了盈利或扭亏。

  一边是自己热爱的开发工作,一边是亲人对团圆的期盼,在感情的天平上,胡建平选择了二者兼顾。她有个特殊的家庭,母亲只身一人,而且身患多种疾病,来塔河上班,她总是把母亲和两个女儿带在身边,这样的工作模式,已经持续多年了。“每次加班前,胡建平总是先把孩子哄睡着,再把母亲安顿好,然后去办公室,工作和家庭都没落下,只是辛苦了她自己。”同事犹佳雨感慨地说。

  像一株红柳,胡建平在大漠里绽放着自己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