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钢铁运公司依托技术创新力促“大动脉”安全顺畅
■汪盛竹 胡峰 郭再霖
近年来,铁运公司在马钢生产规模扩大产量增加,快节奏高效率运行状态下,以技术创新为“龙头”,积极顺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将服务重点引向打造“效率效益”双引擎上,圆满完成各类生产保供任务,全力以赴确保马钢运输大动脉的安全顺畅。
聚焦运输变化,破解生产难题。随着马钢炼钢生产环保要求越来越高,原先承担钢渣倾倒作业的渣罐车已经不能适应新的钢渣运输工作。为了顺利完成钢渣运输工作,该公司不等不靠,积极开展技术革新,通过更改20辆渣罐车原有的钢渣倾倒模式,即把倾翻式改为固定式,既符合生产运输过程中的各项安全技术要求,也减小了车辆自重,车辆运行的安全性能更高。75t彩涂卷板专用平板车用于运输马钢公司高端产品彩涂卷板。此产品在运输要求上必须防雨防尘。原先为此设计的雨蓬却始终存在缺陷,给使用单位带来不便。2018年7月该段积极开展技术攻关,将原先单个转动的雨篷(每车4个)改为滑动操作的通廊式雨篷,有效避免原先单个转动的雨篷难转动,易损坏的问题,圆满完成了彩涂板防雨防尘的功用。2018年6月,为适应一钢轧六机六流生产的150方坯新品种的运输需求,需要开发35辆设计新型车种。该公司将部分长期闲置的平板车改造为150方坯车。新车型既能减小热装红锭运输时对车辆的结构强度的损坏,又能防止运输途中150方锭前后位移后造成的安全隐患,并节省购车费用约为700万,为公司降本增效做出积极贡献。
发挥“头雁”作用,汇聚智慧力量。近年来,该公司通过开展职工培训、技能竞赛、技术攻关、学习交流等活动开展创新创效工作。为鼓励劳模(标兵)、技师和技能专家等一线岗位职工,在检修生产中研究新技术、新方法,推动职工技术创新活动深入开展。该公司创建了4个创新工作室。工作室紧紧围绕保产重难点开展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定期组织开展研讨活动,探索安全高效的新的作业方法,将创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并逐步摸索出“弘扬精神、专业引领、辐射带动”的运行机制。2016年在轮对轴承检测中,该公司车辆段充分运用相控阵探伤技术判断320吨混铁车轴承内圈松动故障,自主研发“相控阵在轮对轴承检测中的应用”成为行业领先。2017年,该段从检修工艺、工装改造及提升技能水平等方面设立QC课题,围绕降低混铁水车轮对轴承在线故障率的课题展开创新,取得明显成效,在安徽省冶金行业评比中获得一等奖。2018年利用TRIZ创新方法,较好改善320吨混铁水车轮轨轴承在拆卸过程中轴颈容易受损伤的问题,在马钢公司第二届创新方法大赛中获得二等奖。该段“纪荣创新工作室”被评为马钢级创新工作室。
搭建教育平台,提供人才储备。随着公司新设备、新技术的不断引进,该公司积极实施职工技能提升计划,精心搭建职工教育平台,采取集中授课、定向培训、技能大赛、技师评定等方式,引导职工立足岗位全面提高专业技能,积极倡导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将培训课堂从教室搬到检修现场。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组织生产骨干到郑州、常熟、福州等铁路局下属培训中心和机车车辆生产厂脱产培训,不断优化职工队伍知识和年龄结构,培养学习型、知识型、技术型、专家型和创新型职工,最大限度地释放人才的潜能和活力。
此外,该公司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十分重视年轻一代创新性能力的挖掘,大力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为青年技能人才搭建平台,多次举办各类技能大赛,把培训与竞赛相结合,把名次与奖金相挂钩,建立激励机制。同时通过上课、实作、笔试、论文答辩等方式在职工中筛选出优秀人才,较好地适应了公司技术发展的需要,为安全高效行车提供了坚强的技术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