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27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不是在创新,就是在创新的路上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记“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头人毛谦明

  ■ 范明 文/图

1.jpg

●毛谦明对加热炉烟道吹扫机进行安装。

  4月23日,在劳模创新工作室内,毛谦明正在和工作室成员对“注气井抽油杆悬挂器”进行改进这是他最新的研发项目。

  “不是在创新,就是在创新的路上”——这是被誉为油田创新“领头雁”的全国劳动模范、中国石化西北油田采油一厂采油管理一区运行中心主任毛谦明,在油田干部职工心中留下的印象。2019年伊始,他所带头研发的“抽油机井异常升压防泄漏液压自动控制装置”在TK241CH井试用成功后,目前已扩大到4口井上进行批量实验,到今年底将推广到7口井。主要解决在单元注气单井受效时,抽油机井突然升压抽喷,可以实现液压自动停机、自动刹车和自动关闭光杆密封器系列动作,防止因异常升高压力而引起的井口油气泄露、污染与安全生产等问题。

  “帆布管”里钻出来的创新萌芽

  一粒种子,只有在合适的土壤环境里才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毛谦明就是一颗带着油味的种子,他的创新萌芽是从“帆布管”里钻出来的。

  毛谦明是1973年出生的“油二代”,因排行老三,姓毛,大家便昵称他“三毛儿”。1994年,毛谦明从技校毕业后分配到新疆轮台西北油田井下作业固井队,从此开启了大漠创新之旅。

  油田上固井队用的水泥罐是一个高近10米、直径3米的庞然大物,但它的“心脏”却很脆弱,由一个几根气管线和气囊组成。由于使用时间过长,气囊的胶皮老化,产生裂缝,造成出气不均匀,导致水泥成块状进入搅拌系统,队上有四五个大罐因此停用,严重影响了作业施工。

  不怕脏和累的“三毛儿”拿着手电筒,爬入罐内仔细观察其结构并研究原理后,和同事们反复筛选实验,最终选择用透气性能适合的硬帆布替代胶皮。试验成功了,毛谦明会心的笑了,一个小小的改进竟然解决了生产难题。

  生产难题是他创新的动力

  2001年5月,由于企业改制,毛谦明被分流转岗到西北油田采油一厂成为一名巡检工。这意味着“三毛儿”的工作技能要从头学起。当时,巡检工干的一项很重要而又繁重的工作是给采油树注脂。每天下班后,当毛谦明拖着疲惫的身体躺在床上,笨重的注脂枪像一块石头压在他的心头。他开始琢磨怎么做一个既节省人力,速度又快的自动注脂设备。

  一天,毛谦明在修车铺跟前看到了一个脚踩式的黄油枪,这个黄油枪燃起了他的革新苗头。他先把密封脂装入装黄油的圆筒里,现场试验却因为密封脂粘度太大,且需要压力太高,显示出该设备的材质、工艺存在不足。

  看来,创新没有这么简单。这时,周围的同事劝他:“三毛儿,别折腾了,能人多了,能改进的都改进了。”同事们的话并没有让他放弃。接下来,毛谦明到库尔勒高压材料和设备厂,绘制草图让厂家加工。可是,加工出来的设备在试验时,一会儿是加装密封脂存在困难,一会儿是气瓶连接出现问题,接着又出现高压胶管接口与各类型注脂孔的连接等问题……这样,来来回回试验了几十次,用了一年多时间不断改进,终于有一次在TK906井试验成功,效率比以前提高了6倍。

  现场应用是检验创新的证明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现场应用也是检验创新产品的最好证明。如何把创新产品转化为提高效率的生产力,是毛谦明多年来一直在思考和推进的目标。为此,毛谦明自我剖析,直面问题。他说:“有些项目发明出来了,实物有、专利证书也有,可是在现场应用不实用,甚至被束之高阁,成了水中月、镜中花,中看不中用。”2014年,他给创新工作室立下一条规矩,申请成果前,必须经过现场试用期,否则再花哨的项目也不能申报成果和专利。

  正人先正己,毛谦明首先拿自己的创新成果“开刀”。他发现,自己为解决油井取样误差大的问题发明的“螺旋混配取样器”虽然早期大幅提高了原有样品化验的准确率,样子也好看。但经过现场应用,一些不足凸显出来了。毛谦明重新对产品的内部结构进行研究,经过半年的改进和实验,最终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在,在西北油田现场,“螺旋混配取样器”和“抽油机皮带轮防护罩”已成为抽油机井的“标配”。

  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度,劳模创新工作室立足现场、破解难题,6项技改革新项目得到推广应用,改善经营成果建议50余项,创效230多万元。

  当好油田创新的“领头雁”

  “抽油机井42兆帕防喷器密封润滑装置”项目,是针对抽油机井口光杆密封器渗漏,进行的一项改善方案。为开展这一创新项目,2017年年初,毛谦明和劳模创新工作室从采油管理一区前往30公里以外沙漠地带的西达利亚油区,与项目完成人马国红、党文涛等团队成员研讨,对该项目改造进行指导。毛谦明提出,“注脂孔要重新加工一下,位于原密封器与新密封器之间,通过定期加注润滑脂,提高盘根的密封性与使用寿命。”

  西北油田采油一厂塔河九区由于多数井属高压、高含水、含硫和稠油性质,导致“黑井口”现象严重。为此,劳模创新工作室在该区的技师服务队成员以针对性制作新式盘根盒寻求难题的解决。

  “这个项目,毛劳模对我们帮助很大,当设计和加工进入困境时,他的建议就像一把钥匙,问题迎刃而解。”说起这只创新“领头雁”,毛谦明的徒弟党文涛叹服不已。在他的指导和帮助下,计划2017年10月份完成的项目,5月中旬就收官了。

  “你一个人浑身都是铁,能打几根钉?”一句很接地气的中国谚语道出了毛谦明的真实构想。西北油田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有40多名成员,毛谦明的愿望是把他们打造为一个协同作战的团队,面对生产现场的诸多难题,充分发挥好“1+1>2”的效应,为油田生产和发展装上创新驱动的强劲引擎。“我要带领大家,当好创新发明的模范。”毛谦明说。

  在毛谦明的带领下,党文涛已有三项专利“入账”、赵率领从高级工考上技师再到高级技师、杨骞成长为中石化“最美青工”……据统计,劳模创新工作室累计带徒56人次,其中9人获得高级技师资格,26人获得技师资格。

  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中,毛谦明带领的全国劳模创新工作室,先后解决现场生产难题300多项,创造技术改进与发明“气动注脂泵”、“螺旋混配取样器” 、“加热炉烟道吹扫机”等科技创新成果共计71项,其中17项获得国家专利,累计降本增效7000余万元,成为西北油田新时期创新驱动发展的一支领军力量。创新不止的毛谦明先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中国石化技能大师、西北油田首席技师、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头人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