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员工踏勘搬迁路线

●刀山上的午饭

●艰难送粮路
■ 段毅 张野 何龙 文/图
这里,以断崖峭壁、奇峰突兀而闻名,形状各异的刀片山、锯齿山、单面山绵延不绝;这里,南天山山麓横亘其间,一望无际,以此为界,被石油人俗称为东秋、西秋构造;这里是新疆阿克苏,这里是曾经公认的世界级勘探禁区,但因为东秋6三维地震勘探项目的启动,东方物探西南物探分公司第四钻井工程队的员工们,在这里举办了一场另类的“漫威英雄秀”。
和直升飞机赛跑的“闪电侠”
4月9日,在该项目S22线3727.5至5720.5井位上,钻井的轰鸣声又一次唤醒了孤寂的群峰。谢详明望着天空中吊装设备的直升飞机从头顶掠过,忍不住得意洋洋地对身边的同伴说道:“我们都跑到直升飞机前面去了,山地勘探还是得靠双脚打天下。”
其实这话多少有点无奈,该项目已识别出的1907处陡崖,其中有近400处由于地势狭窄,无法达到直升飞机5米*5米的最低吊装场降范围,还得以人拉台肩扛的方式一步步走到钻井机位去。
谢详明所承担的6个机组都是主动要求到困难地段进行施工作业的,为到达这个作业段,他们抗着上百斤的钻井设备,带着近千米的保险绳和200余根钢钎,历时三天两夜才走到位。
随着钻井位置的延伸,他们早上天不亮就要从半山腰的帐篷营地出发,到山里井位点进行钻井作业。从海拔高程980m到2150m,从普遍山体高差在150m到350m的断崖、刀背梁上,谢详明以每天完钻2个井的效率,冲在了所有作业点的最前面。
做好坚实保障的“蜘蛛侠”
罗志华作为党员突击队的骨干,在谢详明上山后的第二天就紧随着他的步伐跟了上去,唯一不同的是他要等在谢详明营地与主营地之间,由其他人送来补给后再经他送到山里面去。
这并不是一个轻松的活,这意味着罗志华爬的陡崖、过的陡坎更多,背负着几十公斤的食物和水,一趟往返路程有30多公里,而且基本上每天都不会间断,但天性乐观的罗志华总能找到路上的乐趣。
“你不知道很多上山的路都自带腾云驾雾的特写效果。”
“你不知道爬在刀背梁上象在滑梯边缘的感觉,可带劲了。”
他每天都要闪腾挪转在那些光溜溜的山脊上、在那些逼仄的夹缝中,因为风化得太厉害,很多地方每走一步都有或大或小的砾石溅落,地势越陡峭的地方,身后升腾起的尘烟越浓。
特别是有一段路,呈50多度倾斜角的刀背梁上,延伸出约10来米后,就是深不见底的断崖,人只能趴在地面上走完这段60多米的路程。
截至目前,该项目安全优质完成井位16618口,占总量的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