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晓刚 职员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21日在北京召开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电视电话会,部署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会议要求,确保2019年全面推开企业新型学徒制。这意味着企业新型学徒制这项工作已从试点推行转向全面铺开。(11月22日《经济日报》)
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技能劳动者总量不足、技能水平不高和就业结构性矛盾等问题日益凸显。《国家高技能人才发展规划2014-2020》预测,2020年,高技能人才需求将比目前增加990万人,其中还不包含现有的存量缺口440万人。可见,高技能人才的匮乏势必成为制约企业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优化升级的瓶颈,并直接影响着我国制造业在国际上持续保持竞争力。
科技强则国强,而科技强的前提是人才强,人才强的前提是教育强。针对现有院校培养技工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现状,2015年和2016年,人社部会同财政部先后分两批在22个省份启动了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通过引导企业建立技能人才工作新机制,推行“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职业培训模式,目前多地已完成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参加试点的学徒员工技能素质得到显著提升。
试点工作取得显著效果,也证明了以培养企业新型学徒为抓手,不仅能够深化校企合作,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打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通道,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还能够形成人才结构的全面规划,培养合格的职业化高技能人才,化解我国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
特别是步入信息进代,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更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做支撑,就必须不断完善现有职业教育体系,满足市场需求,助力未来劳动力实现从数量支持转向质量支持的飞跃。同时,要大力提倡“工匠精神”,力争把每个细分领域做精、做尖,让科技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
因此,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让技能人才培养驶入“快车道”,不仅有利于更好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化解愈演愈烈的人才供需脱节的尴尬,为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技能人才支撑,更是符合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尽快补上制造业短板,积极提升制造业技术水平以及国际竞争力之所需。
期待更多的能工巧匠支撑起“中国制造”的发展根基,助力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