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深管理顾问 蒋坛军
守法是企业(含维修工作)应尽的义务。2017版《资产完整性管理指南》,由美国化工过程安全中心发布,强调了“合规性维修(Compliance Maintenance)”:依据适用法律法规(或企业特殊要求),基于故障规律而执行的点巡检、监测和预防性维修。“合规性维修”的实施可参考下述要点。
组织架构。应覆盖相关部门(设备、安全/职业健康、环保、工艺质量、生产、财务等),并划定各部门的职责与权限,以顺畅地进行跨部门沟通与协作。
维修项目。识别每台(套)设备已有、潜在的维修项目(含技改等)、维修步骤。识别不可疏漏,若有疏漏则对应的预防措施随之不存,于是留下了突发违规的可能性。
法律法规识别。应识别每个维修项目全过程要遵守的法律法规,包括由国家、部委、行业、地方政府颁布的法律、规定、规范等。识别既要针对维修本身(例如在受限空间的检修要求),也要针对维修后设备的运行性能(例如排污、产品质量等)。与维修相关的法律法规常涉及:安全、职业病、环保、作业条件(例如食品药品的GMP)、产品质量(例如RoHS)等。应逐一罗列适用法律法规的标题、版本、发布机构、章节号、适用条文内容(标注适用于何种维修项目及步骤)等。
违规源与风险评估。基于历史数据、设备现状、内外经验、专家参与等,全面识别违规源、厘清违规机理并建立违规模型、划分违规风险等级。风险等级应遵守或严于法规/法定标准,例如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GB6441《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T16180《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GBZ/T229《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国家生态环境部《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等。应规定与风险等级相称的举措:可继续维修、可继续使用维修后的设备、停止维修进行整顿、停用维修后的设备安排再修、报废设备等。
预防措施的策划。应基于零违规来策划预防性维修策略和措施,且宜将法律法规要求融入维修文件(检修方案、维修指导书等),以促使确保合规的预防措施纳入日常维修作业。预防性维修策略常有点巡检、润滑、定期检修、纠正性维修、状态维修(例如油液分析、无损探伤、振动、温升)等。安全预防措施常需针对动火、中毒、吊装、受限空间、高处作业等。职业病预防措施常需针对粉尘、有毒物、噪声、射线、细菌、强迫体位作业等。环保预防措施常需针对水、气、声、渣(废弃物)的排放。宜借助权威文献、内外经验等途径,评估预防性维修策略和措施的潜在有效性。
预防措施的实施。应尽量提前实施预防措施,例如《安全生产法》、《环境保护法》、《职业病防治法》中的“三同时”。再例如:① 设计设备时,配备预防违规的防错装置,且考虑可维修性(因为维修越复杂就越易诱发违规);② 若有法定认证要求,则只采用认证合格的备件,不迁就非认证备件的低价中标。执行法定预防性维修策略和措施,例如特种设备必须接受法定机构的定期、不定期检验。
在维修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应配置监督人员并全过程执行监视。维修人员应不打折扣地执行维修文件,并进行自检/互检/他检,以确保零违规。对于违规行为,执行“四不放过”(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责任人和群众未受教育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及时予以制止、教育、整改、处罚、曝光、上报等。原则上不得修改或调整既定的维修文件,只有经风险和预期效果分析证明可取得更佳合规性后,方可修改或调整。
应急预案。按下述法律法规制定紧急违规事故的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和改进:国务院办公厅《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家应急管理部《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GB/T29639《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国家应急管理部《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指南》、生态环境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等。在紧急事故发生时,执行预案予以响应;无预案则按实际情况进行响应,以便把损失降至最低。
合规性评价与数据分析。对每个维修项目进行合规性评价(可与维修质量评价合并),并定期汇总数据进行分析:维修项目数量、编号、名称、起止日期、人员、主要维修内容、合规项数、违规项数、违规内容/人员/时间/地点/原因/处罚等。
持续改进。基于合规性评价与数据分析结果、相关方(含执法部门)要求等,确定持续改进的方向、目标、期限、担当人等,并跟踪和验证有效性。另外,当法律法规更新时,必须修订对应的维修文件,并进行培训和落实。
恪守法规只是最低要求。针对维修的法律法规的出台,皆因已有、或担心将有惨痛教训,故实施“合规性维修”可大幅降低违规风险成本(事故损失、处罚等)、建立良好的企业公民形象。反之,漠视维修的合规性或会制造人间惨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