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8月31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川西林盘宽窄之道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宜居则聚,易散则散。聚散有度,隐露相间,通透连贯,曲径通幽。

  ■ 三水

1.jpg

  林盘,成都平原独有的一种农村居所,世界独一无二的建筑样式。

  川西林盘发源于古蜀文明时期,成型于漫长的移民时期,延续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4700年前就有林盘雏形,2200年前秦朝时期川西林盘形成。

  以川西特色建筑林盘为例,结合林盘文化的传承发扬角度,川西林盘的传承和保护的宽窄文化分享,我们从宽窄文化角度思考来解读川西林盘的生活哲理。

2.jpg

  聚散有度,宽窄由人

  散为宽,聚为窄。聚散有度,宽窄由人,便是川西林盘中和之道,也是川西农民合理运用宽窄之道取舍的智慧结晶。

  一个林盘往往以数个农村院落为圆心,形成直径50—200米的圆,圆圈内层是环绕院落的高大树木,外层则是耕田。有些茅屋用竹子搭架,往地里插三根结实的竹子,上面再横上一根绑上,其他的也是就地取材,泥土做墙身,上面盖谷草形成林盘。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散落在岷江冲积平原上颇具“茅屋破歌”的意味。

  林盘以木材、竹子、夯土、卵石构成。作为传统的建筑材料木材竹子,曾经诞生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建筑遗迹反映的不仅是建筑的成就,更是文化的缩影。竹木结构更多地强调表现结构的逻辑性、创造性和追求细节的完美表达。生态的理念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木材的运用,并使其备受推崇,在创作中成为具有特定属性的元素。对当今木材竹子使用的文化氛围进行研究,分析材料运用的人文化倾向,此乃无竹不聚,无竹不居也。

  林盘的历史成因有三个必然条件。

  一是环境,四川历来少战乱动乱,在安逸环境中追求生活质量;

  其二,川西物产丰富,竹子茂盛,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其三,技术融合,多元交汇。土著与移民共同创造。

  四川自秦朝以来,一直是个移民省份,中原人、客家人、长江沿岸土著纷纷来到四川,丰富了林盘的文化内涵。

  据考据,秦朝发动的统一战争,最早确定征服西南巴蜀。李冰入主四川,成为四川当仁不让的杰出首脑。李冰父子主持伟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从此,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独特的生活习俗在优越的地理环境中形成。环境、气候、少战乱,造就了川西特有的林盘建筑样式以及生活习俗。北方建筑多雄伟,四川多秀丽,环境对建筑有很大关系,四川内大部分地区多雨炎热,空间处理开敞。庭院,天井密如蜂房,又多设敞口厅,花罩隔断,内外空间交融,空间层次丰富。庭院种植花草,形成有庭必有园的格局。

  自然而为是宽,人为干预是窄

  林盘,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其存在状态充分印证了道家哲学提倡的自然无为即是美的哲学理念。它处于环境之中,随环境而动,竹林经济林天然篱笆,这种与自然长期共存的良性动态关系使得林盘延续至今。

  老子说“君子不器”,就是说君子不会拘泥教条形式。四川人是“不成器”的,这是四川道家文化与中原儒家文化的迥异之处。自在逍遥,写在川人的脸上,深入骨髓。林盘与川西坝子的生活气质十分吻合,在林盘竹林下,坐竹椅、喝盖碗茶、叭叶子烟,那是很惬意的。也许在物质上他们是中不溜秋的,但精神上也许是最平安喜乐的。

  川西坝子多雨,用泥土鹅卵石抬高居住地基,排水防洪,同时祖先墓地也在林盘里,守着祖先朝夕相处,也是一种风俗。

  更重要的是林盘的实用价值,围绕在农家居住地的经济林为主体的竹林茅屋,谓之散居。用岷江鹅卵石码起的林盘,功能与劳动生活息息相关,经济作物主要有桃树梨树李子树桑树,还有楠木银杏,此外有大片竹林,竹子可以做劳动工具,生活中的簸箕扫把篓筐背篼马架子桌椅板凳,尤其是竹椅子,成为四川家具的标志性物件。小农经济显示其强大的循环经济的生命力。压倒性观点认为,小农经济制约中国发展,我则表示了不同看法,在那个时代小农经济也是一种先进生产力,中国超稳定结构就是小农经济细胞支撑。

  林盘因多为原住民自己建造,留下文字很少,但它的营造样式以及功能却被完整保存下来。

  川西平原属岷江冲积平原,无山无丘,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河流纵横,雨量充沛,又处于都江堰灌区上游,能实行自流灌溉,满足了自给自足的所有,不需要像北方大规模抱团的组织形式,包括集体洪涝旱灾,也不需要组织乡党抗击外来入侵者,减少了对旁人依赖,散居就成为一种必然选择,林盘也就在自给自足的环境中顺势而为。

  逐水草而居逐渐演绎为了筑林盘而居。

  林盘的散居现实成为川西坝子的生活标配,但这种看似的散,并没有成为一种蔓延无边的发展,而是形散神聚,能聚则聚,能散则散,尺度大小,采取就近地理原则,房屋开间更是采用节能保温原则,尤其是居住开间不易过敞,充分把握不散气原则,适度,舒适,10平方米左右居室即可。

3.jpg

  聚散有度,隐露相间

  林盘川西坝子独特的景致,一笼笼翠绿的竹子里面升起袅袅炊烟。没有围墙,没有围栏的土墙茅屋,典型的川西民居建筑,穿斗式结构,对称尺度、比例均衡的建筑图象符号,夯土屋面,星罗棋布在川西坝子以及云南贵州湖北重庆部分地区。

  聚散有度,隐露相间,通透连贯,曲径通幽。隐为窄,露为宽,隐与露便是一种生活选择。作为一定结构与功能的平衡、稳定、均质的整体,林盘内竹类、乔木、灌木、稻田构成了具有垂直空间梯度的复合植物群落结构。不同形式的灌溉渠和不同规模的蓄水池,构成了涵养土壤和植物的水网体系。林盘具有经济、生态与美学等多重价值。这些院落空间以建筑实体形式和周边高大乔木、竹林、河流及外围耕地等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最终构成了川西林盘,从而形成了成都平原特有的、在全国具有唯一性的川西田园风光。

  据统计,成都现完整保留大小林盘14.11万个。典型的林盘将一片广阔肥沃的田野围成了一个弓形岛屿,散落的农舍掩映在苍翠葱绿的树林中间,清幽的院落里传来声声狗吠,农夫在宽屋檐下悠闲地编制竹器。

4.jpg

  宜居则聚,易散则散

  我们把林盘与川菜的样式特点做个比较,它们的流行在于巧。

  宜居则聚,易散则散,林盘以庭院式为主要形式,基本组合单位是“院”,立面和平面布局灵活多变,住宅布局开敞自由,对称要求并不十分严格。院内或屋后常有通风天井,形成良好的“穿堂风”。其建筑造型轻盈精巧,建筑风格淡雅飘逸,空间尺度亲和宜人。它不同于北京之贵、西北之硬、岭南之富、江南之秀,自有其朴实飘逸的风格。

  所谓聚散两依依,全凭因地制宜,不可强求,不可教条。川人智慧便在于“随行就市”。川菜也是不拘一格,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在于巧配巧搭。

  林盘是需要抽象出功能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比如,林盘中环境营造的样式形成川西的园林风格,繁复叠嶂的各种植物运用,形成立体的诗,无言的山水画,比之苏州园林毫无逊色。林盘中圆形鹅卵石堡坎就是一种特有的建筑符号,房屋的冬暖夏凉环保材料的运用,都值得我们运用到具体建筑规划当中。

  老房子由于材料的原因一般都不牢固,也比较阴暗,确实应该改造了,但是要留最优秀的下来,留真的,不要又去造假的,假的永远超不过真的,真的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原来是工匠市场,厉害得很,造得非常完美,那是一个时代,赶不到了。我们是从艺术家建筑学家民俗学的角度看过去,看到的是财富。我们从宽窄哲学角度理解,看到的是生活态度。

  坚守是窄,创新是宽

  富有创造力和远见的人对未来持乐观态度积极进取,只有那种不思进取的人对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不闻不问。

  川西林盘智慧表明,四川人是不俗的,创新一直在路上。老子说得好:治大国如烹小鲜。治理大国就好像烹调小鱼,油盐酱醋料要恰到好处,不能过头,也不能缺位。同理,建筑也要有烹饪技艺,掌握好火候,才能达到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境界。

  说到建筑,首先想到北方大院是四合院,带有明显的中原文明特征:典章、制度印记。再说到徽派建筑,想到新安江文化及工艺,比如砖石木三雕,比如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四水归堂,几乎涵盖新安江文化所有领域。林盘呢?竹林茅草屋。显然没有抽象出来表现元素,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而今,我们从宽窄文化角度引出对林盘的思索,抛砖引玉,希望更多专家学者来研究,让成都林盘像徽州古村落、山西大院、川东吊脚楼一样为世人知晓,让成都林盘那种自然的纯美的韵味世代传承下去,让川西林盘在宽窄文化的思考中获取新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