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8月31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卡夫卡文学的“宽”和生活的“窄”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王论

  作为二十世纪最经典的作家之一,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的大名可谓妇孺皆知,但是询问那些对其略有涉猎的人,卡夫卡是怎么样的人?得到的回答几乎是惊人的一致:灰暗、绝望、压抑等等不阳光的词语,几乎可以全部拿来形容他。但是这是真实的卡夫卡吗?

  一、正反卡夫卡

  失败的生活与成功的文学:一个灵魂的两个方面(宽与窄)是共于一体的。

  对每个作家的解读或许都是一次无法规避的误读,这是宿命。卡夫卡的终身挚友勃罗德向我们揭示了另外一个卡夫卡。勃罗德描述的卡夫卡再一次证实了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天才论断:检验一流智慧的标准就是看他的大脑是否拥有存在两个相反观点的能力,并且仍然能够正常生活。以下是《卡夫卡传》中前言的部分文字:

  当勃罗德以卡夫卡的生活友伴出现的时候,他通过对卡夫卡的生活经历及其外部特征的描写和记叙所展示的卡夫卡性格的多种侧面,对于我们全面地、立体地了解卡夫卡是极其重要的。如果没有他以权威身份为牙诺施记载的《卡夫卡谈话录》作了鉴定,而单从作品中来了解卡夫卡,那么人们会很容易把卡夫卡看成是一个孤独、绝望、独往独来的怪人,事实上作为伟大作家的卡夫卡,他绝不是这样毫无色彩、性格单一的人。勃罗德不仅为我们证实:“绝对诚实是卡夫卡品质最主要的特点之一”,他待人总是谦虚退让,“不愿意委屈任何人”,而且向我们描绘了卡夫卡在日常生活中的合群和爽朗性格:“卡夫卡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一个健康的年轻人,显然沉静的出奇;他观察着,不引人注意。他的精神趋向根本不是‘有趣味的病态’、怪癖、怪诞,而是自然的伟大、向上、强健、健康、坚实、简朴。”于是,“在卡夫卡的内心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倾向为争夺优势而互相争斗:对孤独的企求与跟人交往的意愿。但是,对于他来说,集体生活和有意义的工作才意味着最崇高的目标和理想。”

  二、上帝死了

  世界的尺度恒古绵“宽”,人类如蝼蚁般“窄”:上帝死了是短对长的提问。

  我不知道上帝的存在与否到底有什么意义,也不知道上帝之死意味着什么。我从来没觉得有上帝过,所以我不觉得上帝死了人就变堕落了。可是他们西方这么说。卡夫卡写的是上帝死后人的孤立无援的生活状态吗?我觉得不是。

  人与人的隔离不是赶人与人的隔离不是赶走上帝造成的,是越来越发达的社会,是充斥着大量无意义的名词的世界造成的。所有的发问和探寻都只是绕着城堡外围在转。并且这种痛苦由于其无限性而让人深深困惑。托尔斯泰说,任何痛苦,只要清晰明了,就能承受。所以卡夫卡的痛苦导致了小说主人公一个个地死亡。如果连死都没有办法,只能像猎人格拉胡思一样孤独地漂泊。

  三、孤独意识

  保有孤独,走向无限:从短到长的成长,长与短的互相博弈、互相平衡。

  卡夫卡是“作家中的作家”,这句话本来是有人用来称赞美国作家耶茨的。

  作家中的作家,意思是这个人写的东西只有作家们在看,写书的人才是他的读者。卡尔维诺、村上春树、余华都提到过卡夫卡对自己的影响,但是卡夫卡影响的何止这几个人。卡夫卡之后的作家没有谁不会被他影响。他眼观了他的时代的人所不见的事物,他体会了其他人所体会不到的世界,他写了他之前的人所想不到的故事。

  作家中的作家,写的东西难免不和大众口味,受众有限。有的故事荒谬晦涩到了极点,一直敲打读者的神经。看书不知所云,对有的人来说是件非常痛苦的事。但是这也是卡夫卡之所以是卡夫卡的原因。大概他觉得在现实生活中已丧失了太多的自我,所以在他故事中他拒绝妥协。他只写完全属于自己的故事。

  耶茨有一句话:孤独的人写孤独的书,“孤独”源自他的书《十一种孤独》。这句话也适合卡夫卡。荒谬和虚无的人就只能写荒谬和虚无的书。有的故事可以看出时代的燥郁以及他的反感,比如《女歌手约瑟菲妮或耗子民族》《波塞冬》,有的故事可以看出他内在的焦躁和虚无,比如《梦》《煤桶骑士》,有的故事比如《马戏团顶层楼座上》,我完全看不懂这个故事,但是这确实最令我印象深刻一篇。我还在想在最后幸福如梦的时刻卡夫卡究竟为什么痛哭。

  台湾知名画家、诗人与作家蒋勋在《孤独六讲》说,孤独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如果人人都肯面对自己的孤独感,而不是选择逃避,也许这个世界很多问题就不会发生,至少很多人的心理问题就不会出现。也许就是因为我们习惯在群体里面的生活(东方人尤甚),我们习惯了身边有人的存在,即使他与你根本上是绝缘的,但是只要有一个人在,都会令自己的感觉好受些;因此,我们还未能习惯面对自己。 孤独,其实是一种境界,是一个能让我们好好面对自己的机会。

  孤独是每个人都会有的状态,智者思考如何保有它,庸者想着怎么摆脱它。保有孤独感让卡夫卡意识到生活在作品中的无限性,通过作品他完成了自己,即使他自己不承认,但我们谁敢说我比卡夫卡更好地完成了自己呢?卡夫卡面对的世界,跟我们面对的,都属于形而下的有限(窄)生活,如果保有孤独,则走向无限(宽),完成自我;相反,就只会停留在有限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