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骤驰
纪实文学《梁家河》全书10余万字,40幅图片,共分为四个部分。该书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情节生动,具有浓厚的陕北乡土气息,有很强的可读性、思想性、教育性。该书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及深刻体悟,对我们党员锤炼党性、提升素质,为当代青年坚定理想、立志成才都有着重要意义。书中蕴含的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复兴民族的梦想,并且坚持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工作责任,始终保持敢打硬仗、敢啃硬骨头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部分“树高千尺忘不了根”,记录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回梁家河的生动场景及40多年来对梁家河乡亲们的绵绵深情和关心牵挂。书中讲到,2004年8月14日,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接收延安广播电视台《我是延安人》栏目记者专访,回忆起在延安的插队岁月,他说:“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以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
“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留下了“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生动故事。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贯穿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
面对人生的挫折与磨难,只有坚韧不拔者得享苦尽甘来之乐。11年前,习近平曾接受专访,讲述他当年在陕北插队的经历。他坦言,下乡插队是被形势所迫,因为父亲在“文革”中遭受迫害,他险被送入少管所“黑帮子弟学习班”。他以不满16岁的年龄,到农村后并无长期观念,开始时也曾在困难面前退缩,几个月后便返回北京。在长辈的劝导下,他重回农村,真心与群众打成一片,逐渐适应了艰苦的环境。随后,一同插队的伙伴陆续招工、返城,他却坚持与农民一起为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不懈奋斗。而他的努力也得到了回报,这就是基层干部与群众的信任与呵护。在写了8份申请书后,他入了团;在递交了10多份申请书后,他入了党。在村干部和村民的一致推举下,他当上了大队党支部书记。在各级部门仗义执言者的力争和支持下,他在下乡7年后,迈入了清华大学的校门。当然,习近平这段农村生活的最大收获,还是意志品质的磨练和思想情操的成熟。他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无数事例都证明了一个道理:成功总在挫折后,辉煌蕴于落魄中。
面对中国的改革与发展,只有一心为民者得担执掌乾坤之责。在回顾梁家河村的经历时,习近平深情地说:“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在党的十八大闭幕、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亮相时,习近平庄严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由此可见,他执政为民的理念,始于陕北,一脉相承。中国共产党人非常明确:一切为了人民,没有自己的利益。我们所做的一切,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人民生活的更幸福。如果没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中国共产党就不可能面对强大的敌人以小搏大,以弱胜强,建党仅28年就夺得了全国政权。同样,今天如果我们抛弃了“一切为了人民,没有自己的利益”这一立党之本,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地位,就将岌岌可危。
梁家河的故事,是习近平从政之路的起点。那时,他作为农村基层的一名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打井汲水,筑坝淤地,办铁业社,开代销店……为村民办了一件件好事实事。38年后,他作为党的总书记,对人民群众的所想所思体察得更加真切:“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梁家河大学问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深入学习研究梁家河大学问,时时以梁家河大学问提升自己、激励自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足本职工作岗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一名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组织,无愧于自己的合格党员干部。
(作者单位:航天科工二院203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