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8月15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从“走出去”到“同创新”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全球化背景下的“海丝”产业新机遇

  ■ 新华社记者 黄鹏飞

  走进福建省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全新的造船基地,一片繁忙热闹。敞亮的厂房,高耸的吊车,一排全新的海工船舶正在进行设备安装。

  站在公司最新的“明星产品”——全球首制的227米深海采矿船甲板之上,设计项目经理王浩召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该船最大设计作业水深达到2500米,许多结构设计及关键设备应用在国内尚属首例,已经达到了世界深海采矿作业领域的领先水平。

  “例如,船上的采矿机器人来自英国,深海提升系统来自美国,矿物处理系统则来自中国四川,船型整体设计方案来自新加坡,我们则进行最后的船舶制造和技术集成。”王浩召表示,该船是全球化背景下的跨国技术合作结晶。

  福建省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是福建省最大的造船企业,其前身为创办于1866年的马尾造船厂,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早建立的造船企业之一。如今,公司已成为商务部、工信部首批授予的12家“国家船舶出口基地”企业之一。

  “得益于‘一带一路’建设,我们的海外订单量近年来有了显著增长。”公司董事长李振均介绍,2013年以来,公司向市场交船数量达到50多艘,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船舶超过30艘,占比超过60%,未来这一数字还将继续增多,“更重要的是,我们不仅制造和出口船舶,更与各国开展密切的技术合作,实现了从‘走出去’到共同创新的重要转型。”

  马尾造船公司的转型,正是近年来福建积极发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优势、不断探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真实写照。

  据福建省商务厅统计,2014年至2017年期间,福建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货物贸易总额达到2055.5亿美元,占同期福建对外货物贸易总额的30.5%。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闽新增合同投资额16.6亿美元,福建省企业对相关国家投资则达到60.4亿美元,累计投资项目222个。

  随着“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全球化合作潮流之中,产业和贸易合作通道的进一步打通,也为更多的港口和城市带来了发展机遇。

  在厦门港,如今已有149条内外贸集装箱航线通达全球44个国家的138个港口,其中有“一带一路”沿线18个国家共38个港口与厦门港通航。

  在晋江陆地港,南航(晋江)城市货站项目已打通多条跨境卡车航班一体化线路,共完成国际货运货重3752.55吨,仅今年上半年便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29.24亿美元,同比增长2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