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6月25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世界发展新趋势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专访《中国能否引领新时代》的作者陈刚博士

1.jpg

  记者:据我们了解,美国北美商务出版社在其规划出版的当代中国系列丛书中,出版了您与田广教授的专著《中国能否引领新时代》,能否请您就书的主要内容向我们的读者做一简单介绍?

  陈刚:本书是在我与田广教授经过长期思考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在出版这部英语专著之前的若干年,田广教授与其研究生就合作撰写过一部中文专著《中国成老大,世界会怎样?》,该书出版后,田广教授曾受邀在全国多所高校作专题演讲, 我们云南财经大学在2014年秋季学期,也邀请他到我校演讲。田广教授的演讲报告,在学生中引起很大反响,同时也引起我的关注。从那时开始,我们就此话题进行过多次讨论,认为有必要将这一重要话题推向国际社会,向世界人民表明,中国爱好和平,努力发展经济,不会在国际社会争霸的良好愿望。当前,在中美两国贸易摩擦不断增加之际,我们出版本书的目的就是希望西方经济领袖,能够正确认识中国经济近年来取得的巨大发展,真实地预测其未来的成就。

  从经济总量看,中国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吗?从综合实力来看,中国能成为世界第一吗?中国如何成为世界第一?中国真成为世界第一后,会发生什么事?国际战略格局将会重新建构吗?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将会建立吗? 中国如何成为世界第一?中国能用武力来服务世界吗?等等,这些问题是我们一直在努力思考并试图回答的问题。本书总结了中国知识分子和经济领袖们的观点,全书分三个部分,共有15章。

  第一部分阐述中国是否能够真正成为世界第一的各种猜测,主要讨论中国是否能成为世界第一、成为世界第一要付出的代价、所必须承担的国际义务和责任、所要面对的国际局势和由此可能带来的世界格局重构及调整。

  第二部分回顾中国曾经拥有的世界第一之地位,主要探讨中国曾经为世界第一的历史成因,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多方面的成就, 以及导致中国衰落的各种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因素。

  第三部分讨论如果中国不当世界第一,又能怎样;指出美国取得当今第一的地位是靠其强大的经济、科学技术、军事和教育力量,讨论中国要面临主要竞争对手美国和日本的战略意识与布局,以及中国应采取的务实战略思路和战略目标;声明中国当不当世界第一,对于中国而言都是一样的,因为中国从未有过世界称霸的意识,因此所谓中国威胁论是不堪一击的谎言。

  记者:据我们了解,你与田广教授的专著在正式出版前后,受到了许多国际知名专家的重视和好评,能否请您介绍一下专家们的主要观点?

  陈刚:本书在撰写时便受到美国一些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北美商务出版社总裁Jeff Kennedy博士曾就书的内容以及篇章结构,与我们多次商讨,该出版社总编审Jon Carrick博士还就美国学者就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所关注的问题,提供给我们参考,以便我们能够有针对性地在书中予以回答。许多国际知名专家都认为本书是了解现代中国的必读书,有两位专家的观点具有代表性。比如,国际著名的管理学家、加拿大约克大学终身教授Russell Belk博士就认为,西方以前对现代中国的了解,主要来自西方学者从外面看中国,本书是由两位中国知识分子所撰写,从内部看现代中国,西方读者将从这本书中发现很多让他们深思的东西。Russell Belk教授认为,现在出版这本书很有意义,因为中国在全球经济中上升为主导地位引发贸易格局的动荡,使许多国家穷于应对。再比如,国际著名的应用人类学家、美国费尔班克斯市阿拉斯加大学教授Alf H. Walle博士认为,当讨论经济、全球化、政治和文化影响时,中国的话题总会出现,西方能看到的有关中国变化的讨论,多数是由西方同行制作的,而本书是由两位在美国有丰富学习、工作和生活经历的中国人类学者所著,具有高强的观察力和视角。Alf H. Walle教授认为,阅读此书,西方读者能深入了解中国的领导者以及学者们的思想和决策。

  记者:习近平同志在多种场合倡导新时代下世界和平发展与建设人类共同命运体的理念,请问您认为中国在建设人类共同命运体的过程中应该承担什么样的历史使命?

  陈刚:习近平同志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被写进十九大报告和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成为我国新时代外交和国际关系的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来,始至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矢志始终保持与周边国家、第三世界和欧美发达国家的友好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国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的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当前国际形势基本特点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粮食安全、气候变化、网络攻击、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跨国犯罪等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都构成了严峻挑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使世界各国充分认识到人类社会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共同体,只有看清形势,携手合作,共同维护世界和平,才能创造更加安定、美好的世界。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国际声望越来越高,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中国应积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全方位参与国际治理,尊重和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以及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为世界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让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阳光普照世界,也让更多的人民了解中国。中国倡导和推进的“一带一路”建设,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造福世界人民的重要实践。在这个时候,我们在美国出版本书,就是向世界人民宣传中国是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是公平正义的守护者之一。

  记者:您是一位应用人类学专家,请问我们应该如何从人类学的角度看待中国与世界走向更高形式的融合,从而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

  陈刚:人类学是全面研究人的学科,其研究领域覆盖整个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属于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的学科。自19世纪末,人类学成为一门学科以来,我认为人类学对世界有两大贡献:一是从生物的角度,揭示了人类学起源、发展、种族差异、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等问题;另一是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人类文化的起源和传播、发展变迁的过程、世界上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异同,试图寻找人类文化的性质及演变规律。两种视角得出一个相同的结论:世界上现存所有的人类都是同一属性,任何一人群都不比其他人群更为进化,任何一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人类学的普同论为建构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应用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就是用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来解决人类学社会面临的实际问题,如贫困、环境恶化、饥饿等,其研究领域涉及农业、文化资源管理、发展政策和实践、灾害研究、经济发展、教育和学校、环境、卫生和药品、工业和商业、土地使用和土地认领、媒体和广播、军事、政策制定、水资源开发和社区发展等方面。应用人类学作为一门学科形成于19世纪中晚期, 主要是为了满足殖民主义扩张的需求,而应用人类学的快速发展则要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1941年,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领导建立应用人类学学会(Society for Applied Anthropology)。二战后欧洲的重建、杜鲁门的“第四点计划”、国际组织,如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食品和农业组织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的项目,都有应用人类学家参加,从事不同的工作,包括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社会需求的评估和项目的社会影响调查等,为人类学社会的共同发展做出了贡献。

  从应用人类学视角来看,进入21世纪后,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相互依赖加深。与此同时,世界上也出现与全球化相悖的发展趋势,如地方主义、民族沙文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给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世界和平带来极大的危害和风险。此时,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入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充分展现出中国面向未来的长远眼光、博大胸襟和历史担当。另外,中国改革三十多年来,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巨大提高,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中国经验”,树立了榜样。(特约记者 张君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