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商报报道,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资银行在境外贷款方面的空间和潜力是非常巨大的。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海外贷款应该分两类,一类是针对中资企业的一些客户,提供在海外的投融资需求。另外是针对当地的客户群体,既包括给“走出去”的中资企业客户群体提供上下游配套的供应链、产业链上的投融资支持,也包括对于当地知名的公司、大型企业提供银行贷款、结算等金融服务。当然中资金融机构海外贷款主要的合作对象还是以中资企业的客户为主,向上下游产业链、供应链的配套客户提供相关服务,这也是中资金融机构“走出去”的动力和目的。
海外“织网”
事实上,在过去数年间,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国内企业“走出去”,中资银行的业务不断向外拓伸,所提供的资金支持已达数千亿美元。来自原银监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有10家中资银行在26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68家一级机构,其中包括18家子行、40家分行和10家代表处。从机构类型看,3家政策性银行和5家大型商业银行仍是海外布局的主力军。在融资规模方面,过去三年,中资银行业机构共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相关项目近2700个,累计授信近4000亿美元,发放贷款超过2000亿美元,相关贷款余额约2000亿美元。
作为支撑的是,商业银行海外“织网”速度的不断加快。例如,海外业务的传统优势银行中国银行在“一带一路”沿线23个国家设有机构,是中资银行中最多的。截至2017年末,中国银行共跟进“一带一路”重大项目逾500个。2015-2017年期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约1000亿美元的授信支持。
工行2017年末已在4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19家机构,通过参股标准银行集团间接覆盖非洲20个国家,与143个国家和地区的1545家境外银行建立了代理行关系。2017年末,工行境外机构总资产3585.97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521.47亿美元,增长17%,占集团总资产的9%,提高0.2个百分点。除了国有大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平安银行、浦发银行等也在加大海外业务的布局。
专家警示盲目扩张风险
而在“织网”、业务量的快速增长下,风险管控方面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升。在分析人士看来,中资银行在拓展海外业务时,对当地营商环境和风险的深入、全面了解是准入的必修课。赵卿指出,境外贷款也有相关风险,除了信用风险外,另一块风险是主权风险,对银行影响会比较大。
“就海外贷款而言,毕竟处于异国,相关经济制度、法律制度概不相同,并且每个国家的经济周期、货币政策、监管政策也均与国内有很大差异。所以对于海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以及海外贷款,一定要符合当地的监管要求和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对于项目评审、客户的投向方面,要进行严格的合规性审核,保障贷款的安全性。”温彬详细介绍道。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随着中资银行海外网络的日趋完善,如何加强盈利能力,提升利润贡献度,成为当前银行业考虑的新课题。中国工商银行信息科技部总经理吕仲涛此前在银行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工行已经基本完成了全球的网络布局”。而建设银行行长王祖继在2017年业绩发布会上更指出,目前建行在海外分支机构的布局已经可以满足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也可满足建行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对下一步拓展海外业务布局持审慎态度。在现有机构规模上,把已设机构的职能进一步发挥好。
(程维妙 朱沛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