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贺占军 郭新燕 杜超 赵馨
碧波淼淼,雷霆阵阵。2018年4月12日,中央军委在南海海域隆重举行海上阅兵,人民海军48艘战舰铁流澎湃,76架战机振翅欲飞,10000余名官兵雄姿英发……这是新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上阅兵,是新时代人民海军的豪迈亮相。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所在的执行检阅任务的长沙舰,是中国自主研制的052D型导弹驱逐舰,这一型号的驱逐舰被军迷誉为航母编队的“带刀护卫”!
据长沙舰舰长李金伟介绍说,这“刀”主要是指052D型舰的进攻性武器,包括主炮、对海反舰导弹及反潜鱼雷,其中长沙舰的主炮单130毫米舰炮是现役水面舰最大口径舰炮,可进行对岸攻击及火力支援,对海打击,并兼顾防空的作战任务。
对海反舰导弹主要控制的是远程打击,具有强大的海区管控威慑能力;反潜鱼雷主要用来攻击敌水下状态的潜艇,都针对是远距离攻击。而独独130毫米口径主炮主控中近程,真正意义体现上了军舰的“贴身肉搏”能力,这也正是“刀”所具备的独特功能。
“谋刀”:50后全程参与见证
当在新闻联播中看见习主席在舰上与部分官兵合影时,周炳武的目光一下子就牢牢钉在了那把白色的“长刃”上。那可是他看着图纸,一步步,把线条变成了现实。
1993年,周炳武担任驻厂海军军事代表室总代表,进入舰炮行业。“海军强则海权兴,海权兴则国家兴。我要让亚洲最大火炮厂为海军装上‘利器’!”这个种子在周炳武心里发芽。17年后,这个心愿淬火成钢。
从“无路可走”到“走别人的路”再到“走自己的路”,周炳武和研发人员不知道经过了多少次测绘、画图、推参数、核数据,改部件、做调试,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当时厂里比较困难,我们几个决策的时候抽了好几包烟,最后我们一致拍板了才决定干。我们就是奔着130毫米舰炮来的,一旦成了,我们跟别人的差距就小得多了。当然,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中国海军装备研发制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十年磨一“刀”,锋芒惊天下。周炳武见证了130毫米舰炮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海军里有个行话,叫‘大打首先用炮,小打基本用炮,反恐全程用炮’。足见海炮对于海战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工厂通过130毫米舰炮在海军这个‘圈子’里名声大振,大家说起来都挑大拇哥儿。我觉得,130毫米舰炮的成功不完全是经济效益,科研人员的知识面拓宽了,工厂的技术力量强大了,各种视野开阔了、见多识广了。由此,工厂收获了政治、经济、技术、人才四种收益。作为一名军人,当然我认为自己更是一名兵工人,看着自己的产品,跟自己的孩子一样,有出息了,是打心眼里高兴。”周炳武说。
“造刀”:60后扛起大梁
“我想习主席一定能够看到130毫米舰炮上那个印着‘中国兵器XX厂’的铜质铭牌”,作为亲自参与该炮科研试制的副总设计师丁贤荣激动不已,倍感自豪。
2002年,工厂迎来了130毫米大口径舰炮项目上马的重大机遇:凭着在该舰炮立项论证阶段工厂单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该项目正式成为国家项目,海军装备部对项目进行明确分工,工厂顺利成为副总设计师单位,负责舰炮发射部分试制和全炮的总装工作。
接到任务后,丁贤荣和他所在的以60后为主的研发团队深感担子太重了,压力陡增。“从双57海炮停产再到上马130毫米舰炮,时间跨度近30年,而且舰炮区别于陆炮、坦克炮,毫无经验可以借鉴,真的是白手起家。”
丁贤荣回忆当时的场景:“舰炮设计难度大、结构复杂,同时舰炮体积大,各部件加工难度也大,精度要求高,而且研制周期紧,每个节点都是‘脚打屁股’,如何保证‘后墙不倒’?”“130毫米舰炮研发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我们没有退路,拼了!”
就这样,历时近5年的不懈努力,凝结着两代兵工人智慧的130毫米舰炮终于横空出世,填补了中国海军在大口径舰炮研发领域的空白。
成功绝非偶然,打通130舰炮“最后一公里”有两大关键词:创新行动和工匠精神,可圈可点。
全国劳模、全国道德模范、大国工匠戎鹏强在舰炮生产身管长度和精度创历史新高的条件下,解决了身管内膛加工变形难题,保证了产品加工精度。全国劳模、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郑贵有从工艺、刀具、装夹、加工程序等方面进行优化,保证了产品质量,提高了工效,缩短了生产周期,满足了生产需求。
一道道难题被破解,一个个节点被保住,短短几年时间,工厂相继顺利完成舰炮的研发生产重任,创造了海军装备研发制造的奇迹。
“砺刀”:80后接力迅跑
造出来舰炮,只是第一步。
第二步:山上试验。经受酷暑、严寒、风沙“三重天”的考验。
四月的包头进入风沙季节,一会儿阳光照耀、一会儿风沙起舞。正在指挥调试舰炮的李超说起他与130毫米舰炮,就打开了话匣子:2011年,工厂首门130毫米舰炮进入调试阶段,由于技术不完善、故障频出,大家每天都在不停地调试、上炮位、验证,用了近6个月的时间终于完成了试验任务。
李超介绍,印象中最让人头疼的是调试第2门舰炮:方位锁油缸,不能同时运行,攻克困难注定是一场艰苦的博弈。工作地每晚灯火通明,从天亮干到天黑,没有人吃过家人做的热饭,大家都顶着个熊猫眼,彼此打招呼的方式变成了:排查出来了吗?难点攻克了吗?
第三步:海上保障。过风吹、日晒、晕船、缺水“四道坎”。
“有前辈讲过,在舰上工作,最缺的是淡水,最不能缺的是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敢于向生理极限挑战的战斗精神。夏天的船上燥热难当,地表温度高达50摄氏度,几乎每个人都晕船。每次执行完保障任务,都得在床上躺好几天。”说起在海上的经历,130毫米舰炮舰上保障技术员、89年出生的刘叙杭显得很淡然。
刘叙杭一年中有六个月在外出差,奔波于三亚、大连、青岛、上海等城市。“一出海就不能打电话,每次都会提前在朋友圈写下:消失几天。以免家里人联系不上担心,这是我与妻子的暗号。”刘叙杭有点不好意思地说。
“现在还忘不了那吐得只剩胆汁的感觉。”刘叙杭说,“当时,就凭着‘不怕苦、不怕累’的责任感坚持了下来。”
至此,这个兵工厂谋刀、造刀、砺刀“三部曲”讲述完了。造“刀”不光是个技术活,更是个志气活、毅力活、精神活,是“铁”与“血”的完美合体!
这个兵工厂,就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大中口径火炮动员中心。那个50后老军人周炳武,中国130毫米舰炮缔造者之一,现在还奔波在各型大驱上“老骥伏枥”呢。这个兵工厂的人为啥那么“抗造”呢?他们说,“中国保尔”吴运铎在他们厂待过,把那个“把一切献给党”的人民兵工精神衣钵传给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