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的青春最美
陕煤集团黄陵矿业机电公司职工张洁,一名娇弱的女子,扎根矿山深处,用青春书写最美的华章,用青春诠释着奋斗的意义。
2011年,研究生毕业的张洁毅然选择了黄陵矿业这片热土,成为机电公司的一名起重机司机。作为全公司学历最高的,却在生产一线干起与所学专业毫不相干的工作。
几个月后,由于工作需要,张洁调到技术员岗位从事技术管理。为了尽快掌握专业知识,生产现场成了她的第一“办公室”,往往一呆就是一个班,遇到难题,总是追着检修师傅问个不停,车间里的老师傅常常逗她说“矿山是男人的天地,你一个女娃娃,这么拼,图个啥?”
2011年,公司半自动化托辊生产线投产运营,与其配套的设备急需优化完善,张洁通过摸索自学,采用三维模型设计并制作了动态演示图,首次用1:1的比例呈现了托辊装轴机的三维模型及动画演示,为后期的制作提供了可靠精准的依据,确保了该套系统的正常运营,开创了公司自用设备设计与制造前三维模型动态演示的先例。
在机电设备维修中,电气系统故障由于诊断难、突发性强等原因一直被认为是行业难题,特别是近几年由于矿区不断引进智能化设备,高度智能化又一次增加了检修难度。张洁一直负责电气设备技术管理工作。
“电气故障看不见、摸不着,可它却关系着整套设备的正常运转,很多人都不愿干。”该公司高级技师盛红杰说,“可张洁却不一样。”从事电气设备技术管理以来,公司电气设备维修合格率较以前提高到99%,她所负责验收出厂的电器设备,无一因技术问题出现故障。同时,她还大胆改革创新,先后完成了电器综合试验台、电流平衡检测装置等多项实用性装置,累计完成科技创新项目10余项,其中个人参与专利4项。
四月的矿区乍暖还寒,奋斗的青春最美最甜,她用青春的力量,书写着矿区最美的篇章。(李超)
井下的牌板长了“腿脚”
井下牌板是煤矿用于井下宣传安全知识、作业流程、填写安全管理信息、展示企业文化的重要工具,在井下安全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然,牌板也得随着采掘工作面的推进同时移动,这些笨重的牌板移动起来费力费时。黄陵矿业一号煤矿综采队书记经过反复琢磨,发明创造了“牌板自移装置”,使牌板移动从“人力搬移时代”跨入“自动化时代”。
该自移装置选用钢管、扁铁通过焊接做成“Y”型轨道,再用长钢管、滑轮通过焊接固定出滑轮卡槽,将牌板一字排开固定在“Y”型轨道上,再将轨道穿入滑轮卡槽中,将卡槽通过锚索吊挂在锚索上,每次移动只需1人推动轨道滑行,十几分钟便可完成牌板的移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更是大大减轻了职工的劳动强度。
如今,这一创新发明已在全矿推广使用,职工们纷纷点赞这些长了“腿脚”的牌板。(张 英)
与设备为伴
地处陕西黄陵的子午岭桥山连绵起伏,峰峦叠嶂,在群山环抱之中坐落着一座35千伏花家庄变电站,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大山深处,3个男值班员扎根深山,坚守一线,与设备为伴、与大山相拥。
近一个小时的颠簸后,笔者来到了黄陵矿业机电公司花家庄35千伏变电站,环顾四周,站外破败不堪的活动板房和干净整洁的变电站形成鲜明对比。
据站长张立民介绍,3年前,花家庄还有中煤二十九处施工队驻扎,那时商店、洗澡堂、饭堂一应俱全,虽说伙食不及矿区职工餐厅的花样多,但也算可口,而现在只剩下孤零零的变电站和3个男值班员。
早上8时许,汇报完前一班的运行数据后,值班员张立民、刘勇、刘辉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和生活。
已经连续安全运行2500多天的花家庄35千伏变电站是一座枢纽变电站,肩负着一号煤矿二号风井的供电任务,同时连接着鲁寺变电站和侯庄变电站。
“虽说远离矿区,可每天交接班、巡视记录、手指口述我们都严格按照规定执行。”穿戴好绝缘工具,张立民和刘辉开始第一次设备巡视。
每到一台设备跟前,张立民都要认真地查看设备保护装置动作情况,仔细地打量,时而细致地闻时而贴近柜子听,一旁的刘辉认真地填写着设备运行数据。
陕北高原气候干燥,配电柜内容易产生静电引起电火花,造成大面积停电事故。正常情况下,柜子里面没有任何异味,一旦发生短路和放电事故,鼻子闻、耳朵听可是相当奏效的。
巡视完6千伏和35千伏室后,两人回到主控室填写巡视记录,密切监控变电站后台运行变化。刘辉说,后台电压、电流、有功、无功这些数据记录,一个小数点都不能看错。
中午12点30分,一顿简单的午饭过后,张立民和刘辉开始了第二次巡视……(曹川)
品德教育从早上开始
为了扎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提高职工道德品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为企业培育一批德才兼备的职工人才,丰富“四德”教育内容,近来,黄陵矿业一号煤矿各区队在早8点班前会“每日一题”中穿插“诵一段国学、讲一个故事、学一篇文章”的学习内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诵一段国学。区队每天班前会诵读国学经典,内容涵盖《论语》、《左传》、《道德经》、《礼记》以及古人的名诗名句等,从爱国、明志、持节、自强、诚信等方面提炼一些浅显易懂的道理,提升职工文化修养和文化内涵,引导他们做知礼懂礼,文明待人的现代职工。
讲一个故事。结合每天所学的国学内容,为职工讲一个相关故事,阐明经典中蕴含的道理,用身边人的故事,让职工领悟“大道理”,收获属于他们的小成就、小幸福,让经典入脑入心。
学一篇文章。结合时代主题,在网络上下载诸如《工匠精神,我们的时代精神》等传递正能量的热门文章一起学习,激发职工爱岗敬业精神,焕发工匠精神活力,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张英 贺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