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宇
一些地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用一般的脱贫方式只能短期见效不能长远解决问题。什么样的脱贫方式才能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让一些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而且还能脱走等靠要,迎来新希望呢?全国各地近来兴起的“扶贫车间”就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扶贫举措。这种方式把过去简单的送钱送牛羊到家变成现在的送工作到家门口,就业务农两不误,实实在在地激发了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发挥“小车间”的大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有扶贫开发任务的中西部22个省份已经建立了2万多个扶贫车间,吸纳贫困人口15万人左右,增强了贫困群众的信心,对促进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发挥了积极作用。
像这样的扶贫车间,一个村或几个村建立一个,一个县成建立几十个,就能解决一大批无法外出务工但又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就近就业问题,让一大批贫困户增收脱贫。一些年龄较大的老年人、行动不方便的残疾人都能在家门口找到合适的工作,创造一定的收入。要把扶贫车间引进来,需要政府的参与。政府要做的是给予优惠政策和帮助企业解决入驻前和入驻后可能遇到的难题,努力营造有利于扶贫车间发展的良好环境。有的地方鼓励本地服装、纺织、电子、渔网、农业种植等企业在镇村创建就业扶贫车间,对入驻就业扶贫车间的企业、个人,3年内所涉及的场地租金、水电费给予一定数额的补助。
引入企业或者小家作坊入村,必须重视两个问题。一个是环境污染的问题,对那些环境污染严重,又不能采取措施解决的,宁可不要,对于那些虽然有环境污染但是能采取措施避免且企业愿意投入适当资金治理的企业即使优惠政策多一点也要想方设法引进。另外一个问题是,在占地用地上,要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寻找一些群众都同意的地点建立扶贫车间。不能因为建立扶贫车间是好事而忽视群众意愿,引发群众的不满。
解决就近就业问题是为老百姓特别是贫困群众谋长远,解决后顾之忧的真招、实招,是做实事做好事。到了2020年,全面脱贫以后,脱贫群众还可以继续在车间务工,收入稳定有保障。这也是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即使因为一些原因,全面脱贫后有些扶贫车间出于利益的考虑不办了,贫困群众也学到了一技之长,在附近也能找到工作,不会返贫。“扶贫车间”帮助贫困户找准了贫困根子,解开了思想扣子,激发起致富信心,发挥了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大大促进了深度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精准脱贫,是一条因地制宜的脱贫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