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调酒师和品酒师,刘新益每天平均大概要喝上百杯酒。“调酒和品酒,目前世界上没有仪器可以取代,只能靠人。”刘新益说,尤其是白酒,由于都是开放式发酵,微生物、细菌、酵母菌、霉菌等都是不可控制的,所以每批酒都会有所不同。“所有白酒厂生产的白酒都是需要勾调,不调酒味道不一样。”他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发酵出来的原酒,就像是菜一样,没有炒之前都是生的,需要炒熟,而调酒师相当于厨师,通过调酒保持酒体风格稳定。
人物档案
刘新益:广东省九江酒厂技术中心项目经理,高级酿酒师,从事酒类工艺艺术研发和产品设计15年。
15年历练 尝一口可辨酒
2001年从江南大学微生物工程学院毕业后,刘新益就进入九江酒厂成为制曲车间实习生,一干就是15年。从原料发酵、蒸馏酒、后处理、酒体设计等等,最后到成品,一整套酿酒流程,他都烂熟于胸,正是由于酿酒的良好基础,他闭着眼睛尝一口就能分辨酒的度数、品类和发酵技艺等。
作为九江酒厂研发团队的主心骨,他创新酿造的“九江十二坊”获得了“2015年度 青酌奖 酒类新品T OP10(白酒类)”荣誉。“研发九江十二坊的5年里,我一个人就品了上万杯酒。”刘新益说,研发新酒的过程几乎花费5年左右。“十二坊系列和传统的九江双蒸风格差很远,酿造工艺不同,原料不同,连设备都要研发。”最大的难点就是没有参数,研发过程的艰辛,刘新益记忆犹新。“新产品几乎都要从零开始,发酵温度,天数,以及下曲的温度等都要自己摸索,甚至是蒸馏设备,煮饭机都要量身定做。”光是这个实验就做了很多年。“新品种酒风格波动性很大,每批酒的数据都相差很大,这也增加了调酒的难度。”从2008年起,刘新益和同事们一道做了20多个版本,并根据消费者反馈的意见及建议,针对较明显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再品,再评。为了观察不同配比的原料酿造的结果有什么不同,他有时晚上还到酿酒车间,观察每个时段的发酵情况。
为保护味觉灵敏 很少吃辣
作为一个品酒师,需要经过多年的历练,不仅需要熟悉酿酒的全过程,还需要灵敏的感官,味觉和嗅觉。“首先是看颜色,对着灯光看酒的颜色是否清亮,是否有沉淀;然后是闻香气,没有杂味,而香气要闻起来舒适。然后就是抿一小口,让酒在从舌尖流过舌面,到舌根。”刘新益解释说,舌尖品尝到的是甜味,舌面尝到的是酸味,舌边是咸味,舌根则是苦味。然后对酒品从色香味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品酒师和调酒师的职责是品尝后对酒品提出建议,并且发现问题所在。“酒进嘴里就知道为什么会发酸,问题出在哪里。”作为品酒师,对于味蕾的灵敏性要求很高,为了保护味觉的灵敏度,作为湖北人的刘新益几乎很少吃辣,都是以清淡饮食为主。“平时也比较注重饮食,比较少吃辣和油炸,偶尔也喝茶让味觉保持灵敏。”
当然,爱酒是必须的,刘新益说,每去一个地方都会去收集当地的酒,白酒、红酒、洋酒。“每次一去超市就去看酒,去外面吃饭,也会看有没有我们厂里出产的酒。当然竞争对手的酒也会特别留意和品尝。”收藏各种高端酒,也是他的爱好之一,家里至少存了上百瓶酒。“中国十二香型的酒都有,红酒、洋酒也都有。”
刘新益坦言,如何酿制让消费者放心的酒,首先就是自己要喝。“我外出吃饭,首先选择的肯定是我们酒厂的酒,只有我自己喝了,才能让消费者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