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2月18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乐山有座载酒亭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朱仲祥

  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饮酒者众。但对酒的挚爱和理解,有如苏轼者少,“身后名轻,但觉一杯重”。

  在我栖身的古嘉州乐山市,有处风景名胜凌云山,其山上有座纪念苏轼当年在这里载酒泛舟的载酒亭。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苏洵去世,苏轼回来守孝。在这守孝的三年中,苏轼在不少时间里,选择了在凌云山潜心苦读,读书之余载酒泛舟于江上。每当登临此高台,我总要想起苏东坡的诗酒人生。

  苏轼宦途坎坷,从“乌台诗案”起,被贬了又贬,足迹遍及半个中国。既然有痛苦就得化解啊。于是有人寄情于山水,有人归隐在田园,有人纵情在烟花巷,而苏轼则是托身于一壶浊酒,借酒释胸中闷。因此他写到:“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但面对人生坎坷,他又是坦然的,“生前富贵,死后文章,百年瞬息万事忙,不如眼前一醉,是非忧乐两都忘”;他是理性的,“此身聚散何穷已,未忍悲歌学楚丘”。他虽也有点无奈,“樽前一笑休辞却,同是天涯伤沦落”,但在他内心深处却是恬淡的、超然的。

  “使我有名全是酒,从他作病且忘忧。”这是苏轼对自己一生诗意的总结,虽其中有一些自嘲的成分,但我们依旧能感觉到苏轼与酒的不解之缘:是酒,激扬他的性情,激发他的诗思,放逐他的情感。他的许多名篇都是酒后所作,包括“明月几时有”,包括“大江东去”。然而,苏轼可不是像刘伶、陶潜、李白那样的狂喝滥饮,他是理智的、儒雅的,定盏定量,绝不会忘乎所以。他很少醉得如李白“长安市上酒家眠”,除非必不得以,才有“夜饮东坡醒复醉”。尽管他喝的不多,但在那些“人生到处萍漂泊”的岁月里,是不可一日无酒的,酒就像“扫愁帚”,一点一点地扫去他心里的灰尘阴影,还他一片“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心灵净土。

  苏轼热爱眉州和嘉州的山水,无论被流放多远,无论醉意多浓,他都忘不了这里的峨眉山、凌云山,忘不了在这里载酒泛舟、癫狂自在的青春时光。“樽前一笑休醉却,天涯同是伤沦落,故山犹负平生约。”他十分羡慕好朋友张伯温,能够做嘉州刺使,“生不愿封万户侯,亦不愿识韩荆州。但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但最终他都没能实现回到嘉州做官、于凌云山下载酒泛舟的愿望。

  苏轼早已经远去了,却给我们留下了一座白云千载空悠悠的载酒亭,留下了一个魅力无穷撼动人心的背影。他的一生大起大落,人生路上布满了荆棘。“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然而因为有酒,那些苦味反而淡了、散了,陪伴着东坡的,却是挥之不去的醇浓的酒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