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2月18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宣酒缘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王光太

  酒是一种非常容易让人着迷的东西,先不提能喝十八碗的大酒量者,单就是我这种一次喝半斤就会酩酊大醉之人,每次看到各种酒就会馋不自禁,欲罢不能,恨不能立刻收归囊下。于是买买买,家里的博古架上、储藏室里都堆满了酒,每次看一眼,心里都会满足。

  近来对一种酒产生了浓厚兴趣,相比老八大,它的资历和渊源一点都不浅,可追溯到一千二百多年的盛世大唐。当时拥有诗仙和酒仙两大名号的一代风流才子李白,曾七次为它慕名而来,七次为它倾倒,而当酿酒人驾鹤西去时,李白扼腕叹息,挥笔写下了“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晓日,沽酒与何人?”的惆怅诗句,有什么酒能让李白情有独钟,魂不守舍?此酒即是今日安徽宣城鼎鼎有名的宣酒。在历史文化名城宣城,除了文房四宝响遏神州,敬亭山为历代文人墨客奉为“千古诗歌之山”外,完美传承千年小窖酿造工艺的柔和宣酒,因一份坚守一份执着一种个性,抱朴守拙,不改初衷,终于迎来了今时的大放异彩。

  对比现在流水线的生产方式,古代人酿酒可谓既笨又拙,可就是这笨和拙才让酿出的酒有真味,不掺一点假。在我看来,酒是一种文化因子,尤其是地域文化的鲜明体现。地域文化浓厚的地方,必然有响当当的好酒。就拿咱们宣城来说,文化可谓了不得,山山水水饮誉在外,由此唐代就有了“老春酒”,这也是宣酒的前身。文化必然需要长时间来孕育,好酒也是如此,时间是检验好酒与否的重要标准。一路走来,宣酒在风风雨雨中接受时间的考验,接受老百姓的考验,不断淬炼自身,汲取传统酿酒精华,革新和优化工艺,独创宣酒特贡,以小窖绵柔自成格局,深受一众酒友们的喜爱。

  凡懂酒之人都知道,次等喝酒喝的是酒本身,而上等喝酒,其实喝的是一种味道,酸甜苦辣,因人因事皆不同,此乃正是酒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处。酒之味道,一者源于酿酒的粮食,二者源于水,三者源于工艺,四者与储酒的酒窖有密切关系。举凡酒窖多是崇尚老而大,唯独宣酒用的酒窖小而精致,体积不过八立方米而已。维护小窖费工费时,自然酿酒成本高,然小自然有小的妙处,在酒体窖藏时,可与土壤中的菌更亲密接触,让自身吸纳和包容更多,比大窖你争我夺有限相比,可谓成长条件得天独厚,每一滴都融入了传统留下的精粹。因此,我们在喝宣酒时,自然会嗅到岁月的芬芳,体味一种时空悠远之感,感悟到许多的沧桑和峥嵘。

  现在我的博古架上就摆放着两瓶新购的特贡,瓶身圆润丰满,主体红色釉变,充分展示了中国烧制瓷器之精美,就连外在包装都如此用心,可见宣酒人做事追求的“三专”“三化”极致。我的老父亲是个嗜酒之人,有事没事一天都要喝上两三杯。重阳节的夜晚,我特意为父亲开了一瓶特贡,开盖就闻到了酒香,父亲连说好酒好酒。这个夜晚父亲喝的特别尽兴,对宣酒特贡一直赞不绝口,说这小窖酿造的酒就是名不虚传。父亲喝过的酒多不胜数,因此酒质的高低自然一尝就见分晓,但凡他能说好的酒,自然不一般。所以,仅从这一点上,也佐证了宣酒品质的卓越优良。

  在常人看来笨和拙是一个不好的字眼,可用在酿酒上,是非肯下笨拙之工夫难出佳酿的。这就像今天特立独行的宣酒一样,不跟任何的酒企比,只做千年传统小窖酒,把传统技艺和工匠精神诠释得淋漓尽致,让小窖绵柔香飘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