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9月09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如何应对COSO和Basel体系并行对中国金融业风险管理的挑战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周玮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资深研究员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与Basel体系的管理理念还是存在巨大的差异,它们俩本质上是不同的,但是我们在讨论这个话题的时候,将其纳入这个Basel体系,所以对商业银行来说,它既要接受Basel体系的监管,同时作为大众的企业,又必须接受基本规范,而这个基本规范是COSO体系提出来的。所以相当一部分金融企业是要在两大理念两大不同监管模式下生存。如何生存?这是我们讨论这个课题的意义。

  这两大组织从对风险的基本的定义,什么是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要求,风险管理的目的,风险关系的过程都全然不同。

  COSO体系最大的优势就是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平台,不管什么水平,什么背景,什么能力的人,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用同一种语言讨论一个问题,这一点最重要。我们在座今天100多人,什么叫产品,什么叫流程,我相信在座100多人能提出100多种观点,所以(这就是)COSO体系的最大的优势。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和工作习惯,从看问题的视角是相同的,这一点比Basel体系更容易被大家所接受,这是它最大的优势。但COSO体系的完整性、逻辑性欠缺一点,作为整个企业的风险管理如何推动,在具体推动实施的时候,显得有一点复杂。

  Basel体系不管是对证券业,还是商业银行,在理念、方法和路线图方面具有极强的科学性、先进性,逻辑性和完整性。英国银行业几十年的实践,证明在法人机构内部针对客户和独立的风险进行管理时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但是Basel体系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Basel体系的问题在于过于神秘,导致它这个风险管理的理念是从上往下跌,相比较而言只要掌握COSO体系的这个方法,任何一个部门一个基层机构都可以做这个。但是Basel体系完全是从上往下做,从我了解的情况看,省行以下,对整个风险管理理念衰减得特别厉害。到了二级行,它的概念是什么,管理是什么,都跑偏了,所以在应用Basel做风险管理的时候会遇到很大麻烦。我甚至可以告诉大家,Basel体系在中国是完全失效,完全在中国水土不服。它的方法论和理念是对的,但它的管理规则和理念不适合中国。

  提几个在金融行业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作为一个金融企业来说,有多少流程,有多少环节,有多少风险点,在这些风险点中超过可知的又有多少?做到位的在中国前10家银行中我相信不会超过两家。

  第二,在未来可能发生超过风险容限的概率,一旦发生损失是多少,我们现有的这种体系的防范措施是否足够?

  第三,我们现在的风险关系体系与内控体系评价标准是什么?一个流程摆在这儿,这个流程可能能够实现它最初的设计流程,但是它是否有隐患,判断标准是什么,方法是什么?要找出它的风险点用什么方法?进而作为一个监管机构,对于银行这么一个风险机构,是否敢对整体有效性做出结论?

  最后,Basel体系这套理论已经被证明在中国是水土不服,是失效的。我们作为金融行业,为了同时满足多方面监管要求,我们要借鉴Basel体系,统筹考虑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问题,搭建具有中国银行业特色的,具体金融企业在战略、战术上都可以做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

  金融企业应该以COSO体系的理念和要求,建立全面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和内控体系,对于管理失效的部分损失,用Basel体系理念和方法进行管理。在部门或者分支机构应该大力推广COSO体系。我认为在中国银行业先推行COSO体系,包括理念、文化,在这个基础上再推Basel体系,这样可以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