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2月26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四川革命老区的历史贡献及发展现状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一、 四川革命老区的重大贡献与重要地位

  (一)四川革命老区的界定

  四川革命老区特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四川境内所创建的革命根据地和游击区,共9个: ①川东游击革命根据地。②蓬溪革命根据地③虎(城)南(岳)大(树)游击革命根据地。④川陕革命根据地。⑤古(蔺)叙(永)游击革命根据地。⑥广(元)绵(阳)革命根据地。⑦川西北革命根据地。⑧川康革命根据地。⑨康巴革命根据地。

  (二) 四川革命老区的历史贡献

  四川革命老区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发挥了重大作用,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重大贡献。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四川革命老区军民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土地革命战争,吸引了数十万敌军,其中仅川陕苏区军民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就歼敌近15万人,四川大小军阀悉数被重创,甚至被歼灭,有力地支援了其他苏区人民的革命斗争。

  第二,四川革命老区在连接中国南北方苏维埃革命运动发展中发挥了纽带作用,在中国革命重心由东南向西北转移中发挥了桥梁作用,在红军主力由南方转移到北方的战略大转移中发挥了中转基地的作用。

  第三,四川革命老区把革命的真理和共产党的主张传播到西南和大西北,并在这些地方播下了革命火种。四川革命老区基本上是在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盆周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建立起来的。这就打破了国民党反动派对这些地方革命真理的封锁,把共产党的主张传播到这些地区。

  第四,四川革命老区使广大各族人民经受了革命的洗礼,培育了党和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为党和国家培育出了一大批治党治国的栋梁。从四川革命老区成长起来的大批革命精英中,仅省部级(含省部级)以上干部就达86人,“文革”前被授予少将(含少将)以上军衔的现川籍将领达91人。

  第五,四川革命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四川老区参加红军和游击队的人数达12万人以上,其中牺牲的在册革命烈士达9万多人。红军三大主力长征在四川达20个月之久,老区人民在十分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在人力、物资上给予了红军以大力的支援。这是红军取得长征战略大转移胜利的重要保证。

  饮水思源,我们要世世代代不忘四川革命老区人民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

  二、四川革命老区加快发展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革命老区贫穷落后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由于诸多原因,老区经济社会发展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且呈继续扩大趋势,当前面临着许多困难与问题。

  (一) 贫困问题突出

  1、贫困面大。“八七”扶贫攻坚期间,革命老区有贫困县29个(其中国定贫困县14个),占全省63个贫困县的46.03%。根据川委发[2001]36号文件,今后10年全省扶持1万个贫困村,其中革命老区县有4546个贫困村,占全省1万个的45.46%,均已被纳入新阶段扶贫范围。

  2、贫困人口多。据统计,1999年革命老区农村总人口2132万人,其中年人均纯收入625元以下人口132.81万人,800元以下人口280.64万人,1000元以下人口为464.89万人,分别约占全省农村同口径人口的6.2%、13%、22%。

  3、贫困程度深。2000年,革命老区人均纯收入1000元以下的行政村尚有9649个,占全省19579个的49.28%。巴中市、广元市的11个老区县中尚有85255户住房困难户,占总农户的5.77%;另有5048万人饮水困难。

  4、返贫问题突出。据初步统计,“八七”扶贫攻坚期间,全国贫困地区年返贫率在30%左右,四川63个贫困县年均为29.37%。同期,四川29个革命老区贫困县返贫率年均在31%以上,有的县、有的年份更高。叙永县1999年返贫率达42%;甘孜州、阿坝州因灾、因天然林禁伐等因素,17个老区县中的7个贫因县,返贫率都在80%左右。

  (二)经济发展滞后

  1、生产条件差,农民收入低。四川革命老区多处于山区和高原地区,农民主要从事农牧业生产,农业生产条件差。

  2、综合经济实力弱,地方财政困难。老区综合经济实力弱,人均GDP3255元,为全省的81.38%,其中第二产业人均1076元,仅占全省的67.26%,第三产业人均为1019元,为全省的81.51%。

  3、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经济发展环境较差。56个革命老区通水泥路、柏油路的县、乡不多,且多是在县城与县城之间。据统计,目前全省老区行政村中不通公路的2922个、缺水的6536个、不通电的498个、不通电话的10976个。

  4、产业结构不合理。革命老区第一产业比例大大高出全省平均水平。巴中市的第一产业比重为52.86%,名列全省之最。在小农业内部,农林牧副渔之间的比例也极不合理,小农业中种植业占大头,在种植业中又以种粮为主。

  5、商品经济不发达,市场发育程度低。由于老区地处偏远,长期封闭落后,缺少发展商品经济应有的历史冲动,加之自身经济技术水平低下和自然环境条件的恶劣,老区商品经济很不发达,市场发育程度较低。

  (三)社会进步缓慢

  1、思想观念落后。四川56个革命老区县中,甘孜州的丹巴、茂县等17个区县属于少数民族藏区,其余的古蔺、叙永等39个县绝大多数处于边远偏僻的山区。社会发育存在先天不足,人们思想封闭、观念落后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2、教育科技落后。老区县文盲半文盲多,其发生率一般在20%左右,最高的县达30%。老区的贫困村中,尚有5%左右的村没有小学。

  3、文化卫生事业落后。以医疗卫生为例,全省主要地方病有12种,老区每种都有。其中,最严重的大骨节病等都在老区。老区至今尚有相当部分贫困村没有医疗卫生站点。

  (四)生态环境恶劣

  1、地质地貌复杂,气候干旱多灾。仅以四川境内的川陕革命老区为例:达州、巴中、南充、广元皆处山区,山势陡峭,沟壑纵横,气候异常多变,自然条件十分险恶。

  2、水土流失严重,耕地承载能力脆弱。据省水土保持局的最新遥感调查显示,全省水土流失面积达幅员总面积的45.92%,为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省份。

  3、生存环境恶劣,需搬迁移民人口众多。由于老区自然条件差,有一部份农民更是缺乏基本的生存条件,需要搬迁移民扶贫才能脱贫。全省需要搬迁移民扶贫的人口为28.87万户,114.67万人,其中老区为8.6万户、31.61万人,分别占全省的29.79%与27.57%。

  (四川省社科院供稿)